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8-14 12:16 來源:中國企業報
中國的經濟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正走向綠色化。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風力發電一直是行業的領跑者。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在談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說。
此次的會議在外界看來,都普遍認為是在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前沿展望,預示中國將進入“綠”時代。
發展綠色經濟對中國而言,還有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因素就是我國是高碳為主的能源結構,如何在綠色經濟的新一輪時代挑戰過程中,變劣勢為優勢,走出困境,這是對中國企業智慧的考驗。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思考
在全球經濟日益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一場以低碳經濟為主題的綠色風暴正席卷全球,綠色經濟已成為各國占領國際市場新的制高點、主導全球價值鏈的全新王牌。
綠色經濟,初看似乎只是經濟專題里的一個分支,其實,綠色這個概念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
“只有恰當的并且具有戰略優勢的產業發展才能決勝未來,國家戰略至為重要,而國有企業是最為適合的國家戰略實施者。”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顧學寧曾說。
事實上,中央企業對于“綠”時代的到來其實并不陌生,并且一直在踐行著低碳理念,努力成為“綠色公民”。
“綠”時代又有了新含義,不僅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儉生活,更是在觀念上改變企業浪費的工作方式。
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后,直接采用新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產方式,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依托自身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了國內首個利用熱態高爐熔渣生產礦渣棉的鋼鐵廢棄物再生利用企業。寶鋼每年產生1300萬噸高爐渣,若以高爐熱態熔渣為原料直接生產礦棉,這種廢棄物的再生利用附加值將增長數十倍。
據了解,寶鋼礦棉公司寧波鋼鐵高爐熔渣生產礦棉中試項目將在年內啟動,建設年產2萬噸粒狀棉中試生產線,實現熱態高爐熔渣生產礦棉的產業化運作和規模化發展,成為提供綠色、節能、環保、高性價比的熱態熔渣新型材料產品、工藝技術、設備集成的系統方案供應商。
過去各國都在瘋狂地發展工業,不斷積累GDP,促使很多國家的GDP在較短時間內增長迅速,但今天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迎接低碳經濟的到來,要實現綠色經濟最終都要實現產業升級。
在20多年的跨越發展中,神華集團公司形成了集煤炭、電力、鐵路、港口、航運以及煤制油化工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各板塊在節能環保、低碳發展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煤炭企業建設“綠色礦山”,電力企業建設“環保電廠”,路港航運輸企業建設“綠色大通道”,煤制油化工企業建設“潔凈煤工廠”,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神華循環經濟模式。
事實證明,發展低碳經濟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符合人類賴以生存的要求,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低碳“綠”時代
從綠色、低碳經濟實踐情況看,英國是世界上低碳經濟發展最早且比較成功的國家,低碳經濟被英國視為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部分。
英國準備到2050年從根本上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把低碳經濟的實現作為本國能源戰略的首要目標。與此同時,并確定了“碳預算”指標,然后分解落實到各個領域。
而中國在世界能源與氣候變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費國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另一方面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如果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通過高端新技術來降低碳排放,并且減少能源的消耗。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中鋼集團公司形成了基于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重底線,同時結合行業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服務于鋼鐵工業和鋼鐵生產企業的過程中,始終兼顧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持續提升價值創造。
中鋼集團不斷打造綠色鋼鐵,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發展低碳經濟,提升上下游企業的環保水平,不斷致力于鋼鐵產業鏈的綠色制造,以促進中鋼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如今,發展綠色經濟正在成為當前世界經濟轉型的大趨勢、大方向,是全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作出的必然選擇。
而文化創意產業是最近幾年在全球形成的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新型的產業形式,政策扶持是各地發展創意產業的有力保障。
依托雄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華僑城不斷加大對旅游文化相關產業的戰略投資,先后推出40多臺原創文化演藝精品。
華僑城集團一直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引領者,自2000年起開始打造的中國首個狂歡節,今年全新升級為“水陸狂歡節”。“這一夏,水與我狂歡”,2012華僑城狂歡節在深圳華僑城歡樂海岸開幕。本屆華僑城狂歡節大打“親水牌”,多媒體音樂噴泉秀、彩車大巡游、激光水秀、彩船海上大巡游以及海上煙花秀等多姿多彩的節目讓游客們體驗了一把海濱城市的浪漫激情。
廣西大學商學院李欣廣教授認為,“綠色”經濟的理念,應當更快地轉化為實際的制度、政策、產業發展規劃、企業經營戰略以至生活準則,成為更清楚的輿論宣傳與教育材料,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
這也引起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楊志的共鳴。他說,“對于我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挑戰和機遇并存,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當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和增加碳匯,重視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和發展碳交易市場獲得發達國家的減排資金及低碳新技術,推進發展低碳經濟的稅收、法律法規體系標準的研究和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