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0-06-10 14:13 來源:環球時報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口罩、呼吸機、測溫儀等醫療物資成為各國最緊缺的東西。而率先從疫情中“緩過勁”的中國,已然成為全世界醫療物資供應的大后方。隨著“后疫情時代”的來臨,快速增長的產能如何解決?大批新成立的口罩廠如何“退場”?中國醫療物資制造行業能否向高端再邁進一步?這些問題都備受社會關注。
口罩“賣方市場”正在消失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近日透露,中國通過市場化采購方式,已經向19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防疫物資。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自今年3月1日至5月16日,中國共驗放出口防疫物資價值1344億元人民幣。其中,口罩509億只,防護服2.16億件,新冠病毒檢測試劑1.62億人份,這些防疫物資主要出口目的地為美國、德國、日本等。
在受疫情需求激發的眾多醫療物資產能中,口罩因為需求量大、技術門檻低等緣故,引來了大量企業入局。不僅比亞迪、五菱、格力、報喜鳥、奧康等大型企業紛紛轉產口罩、防護服,更有上萬家中小型企業參與其中。
天津一家外貿企業的負責人李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3月份開始,由于海外對口罩的需求激增,國內形成一波口罩生產線的投資潮,無論是口罩機,還是口罩的主要原材料熔噴布,價格都成倍增長。“但即使成本大增,由于巨大的利潤空間,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繼地入場”,李軍回憶稱,那時國外客戶的訂單也是源源不斷,幾百萬只口罩的合同可能一兩天就能夠敲定,“確實很賺錢”。
但最近一段時間,行業內已經明顯感受到,口罩的賣方市場地位正在消失。李軍表示,“雖然很難說有一個轉折點,但無論是熔噴布價格降低,還是海外客戶詢價的頻率減少,都能感受到口罩生意已經在接近尾聲”。此外,中國政府在醫療防控物資監管方面的加強已淘汰一些匆匆入局的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在4月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防疫物資出口質量監管的公告》,更讓缺乏資質的“新玩家”幾乎無法出口口罩。
事實上,隨著國內防控形勢的穩定向好,海外不少地區的疫情也已經度過高峰期,一些提前“入場”的企業也做好“退場”的準備。醫療行業分析師沈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國外疫情得到控制及產能的增加,作為疫情防護物資的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等產品的需求將下降,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帶來的庫存積壓等隱患。整體來看,口罩會逐漸變成日常消費品,需求會較之前增加,但與產能增加的幅度相比,還是屬于產能過剩。
高端醫療產業仍然“卡脖子”
在這場疫情中,呼吸機也是另一種全球缺口最大的醫療物資。在這樣的背景下,呼吸機產能占全球1/5的中國也開始全面增產。
相比口罩產能增長創造的“奇跡”,呼吸機的擴產明顯有更多難題需要解決,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進口。湖南一家呼吸機制造商今年以來已出口呼吸機近千臺,該公司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公司生產的呼吸機很多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比如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比例閥等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國為瑞士、美國等。雖然當前國外對呼吸機的需求很大,但由于國外的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受到疫情影響,上下游產業鏈復工不同步,呼吸機的生產能力也受限。
沈成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2019年中國市場前十大呼吸機品牌中,本土品牌只有邁瑞醫療、深圳科曼、北京誼安三家,外資呼吸機品牌在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80%。在技術上,高端醫用呼吸機關鍵零部件有30%—40%需要從瑞士、美國和日本等國進口。在日前舉行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丁列明也提出了《關于抓住機遇加快國產醫用呼吸機轉型升級和產業布局的建議》。丁列明認為,中國本土呼吸機產業目前存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不高、核心技術風險和產品海外認證壁壘多、短期產能不足和配套產品服務不到位等三大問題。
呼吸機的問題事實上反映了中國中低端醫療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較高,但高端產品依然依賴進口的境地。沈成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公共衛生危機狀態下,高端醫療產業具有顯著的“卡脖子”效應。復雜的生產工藝、認證、臨床試用等因素,都限制了高端醫療器械產能的提升。
國金證券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產醫療器械在少部分細分領域(如冠脈支架、監護儀、生化試劑等)已經大比例完成了進口替代。但在相當多的細分領域,國內企業尚未掌握核心技術,市場份額被進口品牌壟斷。總體來說,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以進口品牌為主,進口替代任重道遠。
核心技術是最大阻礙
對于中國醫療物資制造企業而言,此次疫情被認為是一次有突破性發展的機遇。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中國醫療產業應如何向高端轉移,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沈成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核心技術依然是中國醫療制造業提升整體水平的最大阻礙,而解決問題的核心還是要繼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此外,各級政府也應該加強對相關產業的扶持政策,扶持一批國內醫用高端設備龍頭企業,提升國內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實力。
作為長期關注國際市場的外貿行業人士,李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海外對于中國制造的高端醫療設備認可度不高,也很少有國內品牌在國外有較高的知名度。李軍認為,國際市場對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信任建立在可靠度之上,這要求生產企業必須要嚴格把控產品質量。
國金證券認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近幾年取得迅速發展,部分產品已經開始在海外擴大。隨著部分頭部器械企業在技術和產品上逐步具備較強競爭力,中國醫療器械出口未來將更多依靠中高端品種突破獲取市場份額,技術壁壘和產品附加值有望提升。
對于“后疫情時代”的產能問題,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次全球抗疫過程中,中國相關產業做到從平時狀態到應急狀態的產能轉換,而等到未來疫情趨向平穩,相關產能必然會大量閑置。白明表示,如何讓應急產能回歸到正常產能,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從政府相關征用與補償機制入手完善立法體系,確保平時產能與應急產能的轉換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