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7-11 14:52
布萊恩·納特拉斯(BrianNattrass)和瑪麗·奧特梅爾(MaryAltomare),斯德哥爾摩國際“自然之道”(TheNaturalStep)加拿大分部的負責人,在其合著《與虎共舞》中曾這樣描述現代企業面臨的能源瓶頸和環保困境:
“現代工業體制就好比是老虎。這一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業經濟是人類智慧創造出來的最有利、最新穎也是最強大的生產力——這股力量主宰了錯綜復雜的全球社會、文化和經濟體系。當今的跨國公司是這一王朝中的主導者。然而真正支撐著整個系統的基礎是地球的自然資本。它們無處不在,并總是受到無形的威脅。”
于是,在這個由“獲取-制造-丟棄”三者循環而成的商業體系里,探索、實踐節能環保之道的努力被冠以“與虎共舞”——不是扼殺、不是控制,而是與之共舞,彼此適應,以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可持續性發展。
這在全世界都不易,也許在中國更難。早期肥沃的商業土壤已經培育出了能與世界頂級企業并肩的大公司,卻始終只是一只只橫行無忌的“老虎”,希冀用最原始的辦法獲取想要的資源,實現最暴力的增長。不管這資源來得多么血淋淋,使用的方式又多么粗獷。
以建筑領域為例。中國現有建筑物面積400億平方米,但只有不到四百分之一的現有建筑面積,也就是1億平方米,符合國際能源智能管理標準;而在每年新增的20億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擁有智能能效管理功能的也寥寥無幾。與此同時,中國目前每年的電力缺口大約是4000萬千瓦,幾乎等于某些國家全年的用電量。也就是說,在一個時時倡導“綠色”的現代商業世界里,我們的日常所居卻只是一只尚未被馴服的“兇猛之虎”。
技術曾是“猛虎”橫行的最大原因。但IBM早在四年前就已經提出“智慧星球”計劃。即使是不為普通消費者熟知的霍尼韋爾,也已經開發出了Attune能效咨詢系統和智能電網需求響應項目。前者是一種基于云計算的、對建筑物能耗情況進行實時、細節播報的服務;后者提供的智能電網中的供電設施可以在高峰時段快速有效地減少總體能耗,而商業用戶可以在不影響其關鍵業務的前提下,減少能耗和成本。
然而,技術似乎并未帶來讓人樂觀的現實圖景。例證隨處可見。盡管很難察覺,但全球70%的能源都消耗在建筑物里;在中國,一座南方小城里約25層的新建建筑一個月的電費是將近2000萬;而上海金茂大廈每天的運營費用(不含電費)是100萬。
這樣的現實難免讓人悲觀。但王春文,霍尼韋爾建筑智能系統部北亞區副總裁兼總經理,表達了不一樣的情緒。在他看來,有這樣薄弱的基礎,世界才需要霍尼韋爾。正如同PaulOrzeske,霍尼韋爾建筑智能系統部全球總裁所說:“過去提節能環保,人們總覺得它太抽象,似乎跟自己的生活沒什么關系。如果你能把節約的能源用數字隨時報告,那就不一樣了。”
他們的觀點與兩位著者不謀而合。那就是:依托現有技術,在不破壞、不影響、甚至是助力企業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工業之虎”在能源領域與人類和諧相處。這或許便是人類通往“未來之屋”的自然之道。
想象一下。
當你步入一家酒店大堂,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笑容可掬的迎賓小姐,而是碩大的電子儀表板,上面顯示著這家酒店每間房、每分鐘、每種電器的能耗,包括水、天然氣和電力;
當你回到家中,家庭智能能源系統會自動向你報告過去一周里,做飯、洗衣服、洗車、打掃庭院等活動的具體能耗。如果你覺得水耗太高,它會提醒你,或許你該嘗試把某些衣物集中放入洗衣機了;
還有辦公室。雖然是用電高峰期,但卻不再有“拉閘限電”,人們也不必回家工作。因為智能能源系統已經將過去最不穩定、兼容性能不佳的風電并入了電網。
此外,生產線上的員工可以持續改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城市規劃師在城市建造之初便設計好了最能物盡其用的能源使用方案等。布萊恩·納特拉斯和瑪麗·奧特梅爾博士在書中列舉的耐克、星巴克和西土等四家公司的“共舞”之道,無一不是這樣不起眼的細節。但或許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一個可以到達的“烏托邦”,一個真正智慧的人類未來,同時也是霍尼韋爾等高科技節能產業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