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6-27 11: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風電企業赴港上市受冷,主要還是因為投資者對風電企業前景感到憂慮。
風電行業不僅受制于資金問題,從中長期看,該行業仍然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風電并網的難題,二是發電成本的問題。
大洋彼岸的華爾街,刮起了一陣“中國概念”旋風;而在距離A股市場最近的港股市場,一批近日上市的內地企業,卻遭遇了認購不足的尷尬。
赴港上市受冷
據港媒報道,剛剛上市的大唐新能源,雖然公開發售不足額,還是有驚無險如期上市,即使以下限2.33元定價,依然難逃破底命運。與此同時,由于公開發售和國際配售均未得到足額認購,原定港掛牌上市的華能新能源則折戟。
有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內地第二大風力發電商大唐新能源能如期上市,主要得益于極低的底線定價策略。然而華能新能源募資額盤子太大,定價偏高,因而IPO計劃失敗。但這主要還是因為投資者對風電企業前景感到憂慮。此前有消息就稱,其實在市場行情看好的時候,市盈率,募集額多高都不是問題,華能新能源認購不足的主要原因還是被機構投資者看淡。
實際上,于今年10月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的金風科技H股,近期一路下跌,在12月14日創下了上市以來最低價15.80港元,一個半月跌幅接近30%。
在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受冷的同時,內地企業紛紛宣布暫時取消赴港IPO計劃。11月以來,已先后有多只新股取消上市計劃,包括長甲地產、中國汽車系統等,均在完成招股后擱置上市;原計劃于12月13日掛牌的中國新材也由于涉及法院傳訊而擱置上市。
盈利能力遭質疑
其實,早在去年,國內大型電力集團就掀起了推動新能源業務上市融資的熱潮,如今國電、華能、大唐3個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業務的上市工作已經啟動,剩余的華電集團和中電投集團也正在醞釀將旗下的新能源業務包裝上市,屆時五大電力集團都將擁有單獨的新能源融資平臺。
風電行業不僅受制于資金問題,從中長期看,該行業仍然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風電并網的難題,二是發電成本的問題。電網對于風電不穩定性的消化仍然有待技術的突破,而技術突破不同于產能的擴張,在未來的5年中,能否實現并不確定。
另外,與金風科技、華銳等新能源設備類公司不同,設備類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夠得到保證,該領域有不少民營企業參與也證明了其盈利空間的存在。而風電等新能源運營開發類公司的盈利能力,暫時還受到巨大的壓制。
據了解,電力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的新能源業務以風電為主,整體盈利能力并不容樂觀,有的企業為了圈占地盤,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甚至是不計成本的“低價中標”。上述問題讓不少人對電力央企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盈利能力表示擔憂。
過度扶持的弊端
有行業人士認為,華能新能源IPO折戟也暴露了中國新能源發展中扶持過度的負面效應。深交所研究報告稱,當今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對新能源產業實施了多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了新能源企業被青睞的重要因素。
政府有關部門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進行適度扶持是必要的,但如果過度,就會使企業形成政策依賴,一旦環境變化,就可能出現問題。從2010年開始,特別是第四季度出現的一系列政策變化,令長期依賴政策扶持的風電企業出現發展放緩。如國家發改委[1204號文件]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政策給本土風電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但是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歐美的企業和政府認為上述規定限制了國外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的公平競爭。2010年1月,發改委取消了此項規定,這一開放風電市場的政策變化對已經產生政策依賴性的國產風電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另外,目前國家可再生能源的補貼只針對有并網批條的風電企業,這對風電運營企業造成了較大影響。由此,部分境外投資者認為,該行業已進入了和西方國家類似的“低速平穩發展階段”,而不是高速增長期,他們對中國風電業的追捧可能就此告一段落。
事實上,今年以來國內不少已上市公司也開始陸續涉足新能源業務,包括風電、光伏發電等業務也成為這些上市公司并購企業或者投建項目的偏愛,不少上市公司還將新能源項目列為公司增發募集資金的主要投向所在。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對新能源業務的追逐過于盲目,例如不少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巔峰階段蜂擁進場,很有可能被高位套牢,不但是對公司募集資金不負責任,還可能帶來新的負累。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業務發展還是非常需要資金的,能夠通過上市融資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自然需要肯定,但在籌備新能源業務上市或將新能源業務納入上市公司之前,應該自問盈利能力如何,不要因新能源虛熱而偏廢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