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4-28 15:10 來源:華夏時報
在深圳舉行的CMEF博覽會上,GE、西門子、佳能等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都展示了自己面向中國基層醫療市場的產品線與解決方案。而GE表示,3-5年內中國基層市場與高端市場的期望比例定為5:5 。
“隨著醫改的深入,在‘十二五’規劃甚至更遠的‘十三五’規劃當中,基層醫療肯定會啟動,50%、50%只是中期的目標。”GE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兼CEO段小纓對記者表示。她提及的兩個50%指的是GE醫療未來3-5年內中國基層市場與高端市場的期望比例。目前這個比例大約是2:8。
這個變化顯現出GE高調進軍基層醫療市場的雄心。
由于新醫改帶來的新增長,在國內高端市場一向占據優勢的跨國醫療企業,將眼光投向了潛力巨大的基層醫療市場。這個覆蓋將近9億人的廣袤市場,被認為擁有巨大的潛力。
GE醫療自去年提出針對中國基層醫療市場的“春風計劃”,便踏上了一條產業鏈向中西部加速延伸,產品、渠道等向三四級市場下沉的本土化之路。GE也成了眾多走向基層醫療市場的跨國醫療企業的一個典型性樣本。
新興市場帶來的高速增長
在深圳舉行的CMEF博覽會上,GE、西門子、佳能等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都展示了自己面向中國基層醫療市場的產品線與解決方案。
4月17日,GE醫療中華區的中外高管齊聚在深圳召開的CMEF(醫療器械博覽會)會場,為觀眾親自講解新發布的產品。在這場發布會上,GE展出了包括新產品BRIVO XR515/715銀河系列數字化X光機等在內的二十余款特別針對中國基層醫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場聲勢浩大的發布會,只是這家龐大跨國醫療企業在中國拓展基層醫療市場的一個片段。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醫療市場增長滯緩。這導致以GE為代表的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將集團業務增長的重心寄托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
中國已成為GE醫療增速最快的幾個新興市場之一,增長空間令人遐想。據十二五醫療器械規劃顯示,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平均增速在25%左右,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平均增長水平,而同期全球醫療器械產業平均增速約7%。
由此看來,GE醫療要實現期望中的業務增長,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國市場的表現如何。中國市場的表現,則要看GE在基層醫療市場的發展。
在中國基層醫療市場的發展同樣也決定了眾多跨國醫療企業的增長速度。他們已經展開十八般武藝,意在分享這覆蓋將近9億人的基層醫療市場。飛利浦已通過與國內企業間的收購、合資來開發發展中低端產品。較晚進入中國市場的佳能據悉也要在今年通過并購,完善在國內的銷售體系與產品線。
布局中西部產業鏈
定位高端市場的跨國醫療企業進入中國后,產業鏈布局首選經濟較為發達的一線城市或東部地區。GE醫療在中國的七個生產基地與四個研發中心設在北京、無錫、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同樣立足高端的西門子醫療將自己的產業鏈布局在上海、無錫、深圳。
現在,這種產業布局正在發生從東向中西部的延伸。
中西部地區對醫療器械更新升級的巨大需求,促使眾多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選擇西部城市進行新的產業布局。西門子此前已在山西洛川、四川崇州的衛生院開展醫療設備試點,并與華西醫院開展了對衛生院的幫扶項目。
GE也開始了從東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鏈延伸。就在此前的半個月,GE醫療最新落成的成都創新中心投入試運營。處于西南的成都,成為GE專用于中國的5億美元專項創新基金的首個落腳點,被外界解讀為GE醫療發力中國基層醫療市場特別是西部市場的一個標志。
成都創新中心被GE內部寄予厚望,希望其成為GE醫療立足西部的區域中心,進而能輻射全國。規劃的六個創新中心此后還將在西安、沈陽等在西部、東北內有區域輻射作用的城市創立。
段小纓向記者表示,“GE建立創新中心的目標是更好地服務于西南、西北、東北和中部等基層醫療市場。”
跨國與本土的較量
跨國醫療企業布局基層醫療市場遇到的強勁對手,源于那些看起來跟其無法比肩的本土企業。
更親民的價格和更完善的渠道,使本土醫療器械產品在基層醫療市場占據一定優勢。而“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支持國產醫療器械發展的政策,更被解讀為跨國企業的不利因素。
對此,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成本——是以GE為代表的跨國醫療企業面對具有產品競爭性的本土企業時作出的調整。
段小纓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于基層醫療產品的開發,我們最終目的是在于實用性、耐用性,使我們真正基層醫療的客戶能夠買得起,也用得好。”
GE醫療經過一年的“春風計劃”實施,已加速了本土化的過程。目前,GE在產品、服務、渠道上都針對中國基層醫療市場進行了調整與創新。
據介紹,今年有七款完全在中國設計,針對中國市場的新產品。這次展示的幾款新產品價格是以往高端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或者更低。而且針對基層醫療的情況,增加了產品的便攜性、移動性、易操作性。
同時,GE還與中國醫師協會簽訂了為期三年的針對基層醫療的培訓。去年,GE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數千名基層醫師的培訓。
今年,GE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兩個創新。
“協同創新”是GE在研發產品過程中的本土化實踐。段小纓表示,將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的基礎上加大在中國的產品研發和產品人員的投入,真正開發出適合于中國,特別是基層醫療市場的適用性、高性價比的產品。通過引入客戶,甚至病人參與到開發產品的過程當中,最終研發出更有針對性、更有適用性的產品。
GE還希望能在與政府的合作中尋找在醫療模式上的創新。段小纓表示,“希望通過在1—2個相對比較貧窮的省、縣進行試點,真正打造一些新的模式,在模式上尋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