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2-08 11:05 來源:通信信息報
春天有多遠,要看冬天有多長。在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經濟大轉型,塑造新模式的背景下,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下稱《規劃》),《規劃》對“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等加以明確。國內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注定不是一條坦途,《規劃》的統籌推進或許可以視為國內工業轉型發展導向和升級的路徑。
政策密集發布促升級
2012年,進入“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個年頭,當前世界經濟正忙于探索擺脫困局之策,尋求可持續增長的長遠方略,我國作為新興的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愈加迫切,《規劃》的下發正當其時。
《規劃》指出了當前工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同時,《規劃》對“十二五”期間工業轉型的總體精神是規模及增速要求下降,創新、產業結構、節約環保要求提升,由粗放制造轉型升級,追求運營質量。
可以預見,《規劃》下發以后,國內關于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將接踵而至。工信部近日印發了輕工、紡織、化纖、醫藥、制糖、產業用紡織品和馬鈴薯七個行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率先響應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的“集結號”。
對于工信部連發的七行業“十二五”規劃,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我國工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非常迫切:轉型升級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一系列規劃的密集發布也意味著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信息產業成轉型先鋒舵手
工信部日前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的八大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要實現“十二五”末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強國的目標,還需要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由以生產制造為主向生產制造與研發應用服務相結合的發展方式轉變。
當下,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工業經濟戰略轉型的關鍵,可以說,兩化融合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信息化為支撐,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但是要實現轉型目標,單單提高信息化的配套率遠遠不夠,要通過信息產業來滲透,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經濟結構,還需要加速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化邁進。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表示,因為我們在全球產業鏈條是處在低端,即便是新興產業我們也仍然處在低端,也就是‘初步加工’這樣一個階段,未來要轉向附加值比較高,勞動生產率比較高的生產環節。
對于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動企業轉型,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認為,我國現階段還不具備不斷地、快速地采用各種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改造制造業的能力,要在未來一二十年使得我國的制造業實現從“望其項背”走向“并駕齊驅”,并最終走向“引領潮流”需要有前瞻性的、有計劃地將科學和技術,特別是將當代信息科學技術前沿的最新成果迅速轉換為制造業產品。
顯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線。但產業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競爭,只有不斷推出新技術,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
提升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信息產業已經日益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寬帶、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關鍵領域輻射作用明顯,帶動制造業、服務業等,促進消費。
目前看來,雖然國家政策在如何通過信息化提升工業企業的競爭力方面也作了大力規劃,但是在我國現存的經濟體制以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工業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難題。主要體現在面對內外的壓力上,尤其是經濟危機凸顯了這種壓力。
我國工業經歷長期高速發展后,開始面臨周期性調整壓力。信息產業內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等問題依然突出,總體上還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中低端。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
賽迪顧問副總裁秦海林認為,中國的工業質量承受不了外部沖擊,在工業企業內部必須通過轉型體現自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不能總是徘徊在低端發展水平,要注重質量和創新水平。其實這也點出了中國工業特別是IT制造業的代工之痛。
在IT業界,蘋果公司剛剛公布的財報顯示,近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已經超過了其所在國政府的現金儲備,中國已經成為蘋果產業鏈中最大也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時,也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一個群體,因為這個龐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潤率只有不到2%。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工廠的近20年間,一直在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從產業鏈下游的代工模式轉型到產業鏈上游。要抵抗來自上游長產業鏈的沖擊,唯一的出路就是技術創新和提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