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8-25 17:1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國經濟問題何時能夠超美?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速度。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與數據分析,公眾對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總體信心指數為73.11,處于信心較強區間。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中國持續高增長也面臨著許多挑戰,30多年制度創新的動力已經慣性疲勞,“人口紅利”也已經無利可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要續寫持續高增長的“中國奇跡”,必須尋找發展新動力,應對好各種挑戰。
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越美國的關鍵在于中國式高增長還能否延續。如果中國繼續保持過去三十年那樣9%以上的年增長率,那么就有可能在203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版圖將改寫,21世紀的后半世紀就有可能成為“中國的世紀”。
續寫“中國奇跡”的機遇和有利因素已初步形成
可以說,續寫“中國奇跡”的機遇和有利因素確實已經初步形成。
一是中國已經積蓄了續寫“中國奇跡”的能量。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能源生產國、第二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國家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大關。積累起來的這一巨大能量的釋放,完全有能力產生驅使這輛列車繼續前進的巨大慣性,任何小于這一能量的力量很難使這一趨勢逆轉。
二是催生“中國奇跡”的制度模式,即“中國模式”已經形成,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中國社會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既發揮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有效地利用全球資源,又能夠高效地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集中資源應對風險、化解矛盾的能力很強。中國政府的民主決策體系初步形成,整個官僚體系具有很強的執行力。這是“中國奇跡”能夠續寫的制度保障。
三是在“中國奇跡”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支撐這一奇跡的精神支柱,凝聚了整個民族的力量,煥發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力,這是“中國奇跡”能夠續寫的強大精神支柱和軟實力。
四是續寫“中國奇跡”的社會結構已成雛形,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流,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構建起了“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能夠在社會變化的風浪中盡管可能左右搖晃,但絕對不會造成社會傾覆性的動蕩,這是“中國奇跡”能夠續寫的社會基礎。
五是續寫“中國奇跡”的產業結構和市場潛力逐漸形成。在世界各國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發展制高點的時候,中國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三位,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服務業、旅游業、文化產業、高端制造業等也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路徑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大國能夠將經濟增長建立在國內消費的基礎上,尤其是能夠啟動包括汽車、住宅、現代交通和通訊等在內的那些附加值較高和產業鏈較長的產品的大眾消費,那么這個國家的增長將更少受到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干擾,從而大大地增強其經濟增長的力度和持續期。中國的內需消費動力機制已經產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2009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不僅成長最快、而且絕對銷量最高的汽車市場。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進入和輸出國,產業結構和消費市場成為續寫“中國奇跡”的內生力量。
需要尋找續寫“中國奇跡”的新動力源和引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一個完全沒有效率的舊體制中開始改革開放,包括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的變革,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人——的潛力極大地得到釋放,再加上中國加大了開放力度,加入了WTO等國際性的組織,全面融入世界,極大地擴展了中國的市場,提高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能力。“中國奇跡”產生了。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奇跡”是制度創新的結晶,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完整的案例。再加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巨大的人口基數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增強了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催生“中國奇跡”產生的這些原生動力已經消耗殆盡,30多年制度創新的動力已經慣性疲勞,“人口紅利”也已經無利可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中國奇跡”要續寫,必須克服下列一些障礙:
首先,需要尋找續寫“中國奇跡”的新動力源和引擎。作者認為,知識和信息經濟社會,中國在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獲取上已經和世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制度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成為吸引資本、技術、人才最大磁力場。“中國奇跡”能否續寫,就在于能否克服30多年來制度創新疲勞癥,產生新的爆發力。因此,以政治體制創新為龍頭的制度創新,包括安全而穩定的企業產權制度和有效的合同執行制度,具有自我創新能力的公司治理制度,具有對企業創新進行正面激勵的市場制度,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既能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又能激勵勞動者努力工作的勞動力市場立法,對地方政府合理有效的激勵制度等,將成為“中國奇跡”能否續寫的關鍵。
其次,“中國奇跡”能否續寫,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能否成功地由要素數量投入的擴張轉變為要素效率的提高。眾所周知,中國2010年GDP總量只占世界GDP總量的9.5%,但消耗了22.5億噸石油當量的能源,甚至比美國都高出了4%,鋼、銅、鋁、水泥等也遠遠超過了9.5%。按照這種指標等比例擴大計算,中國保持這樣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所需要的資源不僅自身無法支撐,就算全世界也無法支撐。因此,發展由服務業、國內消費和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能源、環境的消耗和城鄉差距,這是“中國奇跡”續寫得保障。
最后,“中國奇跡”能否續寫,需要有一系列持續性、革命性的突破和“巧實力”作支撐。“中國奇跡”的取得得益于中國不失時機地抓住了知識革命、信息革命的機遇,續寫“中國奇跡”同樣需要中國自覺地創造出這種機遇,包括技術革命和中國社會進一步的思想大解放。眾所周知,中國的希望在廣袤的西部和農村,諸如美國的崛起在西部開發、在城市化提升一樣,中國西部的國土貢獻率如果與東部接近,中國的農村市場如果發展到今天的城市一樣,“中國奇跡”的續寫何愁十年二十年。而西部崛起、城市化如果只像現在這樣喊喊口號,沒有實質性、革命性的突破,那么“中國奇跡”的續寫就會大打折扣。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