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8-19 11:58 來源:南方周末
近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對媒體表示,目前富士康有1萬臺機器人,明年將達到30萬臺,三年后機器人的使用規模將達到100萬臺。未來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取代工人。
這一舉措是否能解決富士康人力成本飛速上升的難題,還有待觀察,不過投資者們似乎并不看好,近日富士康國際的股價依然低迷,處于一年以來的低位,與四年前的股價相比,富士康國際的股票跌幅已超過85%。從2007年凈利潤7.2億美元到2010年凈虧2.2億美元,富士康被眾多投資者拋棄是意料中事。
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似乎是富士康的一個無奈選擇:不削減人工支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已使企業不堪重負,用機器人吧,那“中國制造”還有多少成本優勢?
作為“中國制造”的龍頭,富士康的困境具有代表性,中國制造業在今年顯露出的處境已經相當嚴峻。就在七月份,東莞老牌玩具企業——素藝玩具廠老板在運走大約5個集裝箱的貨物后“神秘失蹤”,留下了大批要債的工人和供應商,此事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東莞市副市長江陵近期也在多個場合表示:“目前東莞企業遇到的困難不亞于金融危機時。”
很多人難免提出疑問:為什么金融危機已過去3年,還有老牌玩具廠一夜間土崩瓦解?原因不難找:三年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制造業的訂單數量迅速減少,困境主要源于外因,外部需求慢慢復蘇,困難很快得到了緩解。而今天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內因,解決起來難度更大。
制造業的老板們都會提到以下幾點:員工工資和原材料的大漲、人民幣升值、融資難和融資成本提高。這些主要因素導致部分出口制造行業的成本在今年上半年大漲30%左右。大多數出口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在10%以下,陷入困境是必然。
為什么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一直往上漲呢?工資上漲,勞動者收入是有一點增加,但漲的工資可能還不足以抵消他們在其他方面開支的增加。如果漲的價格真正進到勞動者的腰包,中國經濟也不用老操心內需問題了。
營商成本居高不下,這是近年來中國商品成本越來越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營商成本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中國經濟基礎領域,充斥著各種壟斷,到處是卡拿要的權力分肥,以及伴隨壟斷盤剝的低效率,這些成本最后都流入了最終的銷售環節,讓消費者埋單。
就以物流領域為例,半年來,國際原油價格并沒有大的波動,但我國兩大石油巨頭已經幾次上調了汽油柴油的價格,不單漲價,還時不時鬧起了柴油荒。另外,鐵路、空運,都沒有實現市場化,物流系統質次價高。這些,最終都計入了商品的成本。
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過多壟斷,加上土地財政造成的房地產高價,使得城市生活成本迅速上升,勞動者迫于生計不得不要求漲工資。與之相應,農村勞動力成本和蔬菜食品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在這樣一條漲價鏈條上,壓力最終傳導給了誰?政府的財政收入似乎沒有受影響,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又增長了31.2%。房地產、汽油、公路收費暫時都不用過于擔心,因為消費者不得不用,漲價了你也沒處躲。但對于千千萬萬的中國制造企業而言,漲價將使一直靠低成本行銷世界的中國商品喪失競爭力。這個壓力鏈條傳導的壓力,終于在它們身上體現了出來。
做制造業賺不到錢,超發的貨幣就會拋棄實體經濟而轉向資本品,這又推高了制造業的成本,降低了制造業的利潤,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泡沫化的循環。一個實體經濟萎縮的經濟體,要維持之前的增長,泡沫化是最簡便的選擇,我們可以用投資,用資產泡沫來維持紙面上的增長,然而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泡沫破裂后,這個經濟體將在“失去的10年、20年”中苦苦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