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8-15 11:00 來源:中國機電工業
環保主義一聲吼,幾家歡喜幾家憂。
就在很多制造類企業因為要履行“節能減排”任務,又要展開“綠色環保型”的生產與發展,因而不得不支付一些以前并不需要支付的“額外”成本,并因此而愁容滿面,憂心忡忡之時,與他們恰恰相反,日本企業三菱電機正是因為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探索與努力,才賺的更加盆滿缽滿。
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家中國的風電設備企業,為了落實政府的節能減排規劃、實現真正高效、綠色、清潔的能源利用而采購了三菱電機可減少電源對電網及其設備沖擊的變頻器。前者為節能而采購的變頻器所需要的成本正是三菱電機的利潤來源。
作為全球知名的綜合性機電產品生產企業集團,三菱電機株式會社(簡稱三菱電機)以超過42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201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第203名。人們很難想象得到,雖然所涉及的業務領域眾多,旗下產品系列更是數以百千計,但三菱電機巨大的營業收入幾乎全部都和節能、環保、綠色這些字眼有關系。
數據顯示:2008年,三菱電機在其能夠進行環保設計和改進的80多類產品群中,已經有86%達到了其自定的環保標準,而目前這一數字則提升到了令人震驚的100%!正是憑借著節能環保的品牌理念與領先技術,三菱電機在其所涉及的眾多領域,諸如電力設備、通信設備、工業自動化、電子元器件、家電業等,都正在獲得愈來愈多的可發揮市場空間。
而另一方面,相信大多數人也都注意到了,包括節能與環保在內的綠色生產與發展模式,是如今諸如GE、西門子、霍尼韋爾、施耐德、ABB等眾多國際工業巨頭們都在努力追求的,只不過,直接將企業的使命定位在“節能與環保”,三菱電機恐怕還真是全球第一家!
看起來,作為一家純粹的“環保主義企業”,三菱電機正在用實際行動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效果(營業利潤快速增長、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品牌認可提升等)回應那些一直在質疑、躲閃甚至無視節能與環保的企業。但問題是,為何三菱電機能趕在大家都還只不過是開始意識到節能、環保很重要,必須要進行綠色生產并試圖做出改變之前,就已經敢于宣稱“精于節能、盡心環保”呢?
或者說的直白一些,三菱電機究竟是如何在節能與環保方面領先他人一步的呢?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偉大是被逼出來的。
我們知道,習慣靠天吃飯的東南亞地區,很少會花心思在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上;而干旱缺水的中東小國以色列則正好相反,其水資源利用與灌溉方式可謂已經達到極致。后者因此發展出一套極其高效先進的灌溉技術與水處理技術,不但成功解決了自身的用水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套技術能力成為以色列能夠向其他國家進行與水處理利用相關的技術輸出的重要原因。
與此類似,三菱電機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優勢,實際上起初也是出于自身的現實壓力而被迫做起的。而這,恐怕還得從三十多年前三菱電機一個新部門的成立說起。
上世紀70年代初,經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日本經濟,受到相當大程度的影響,這促使資源原本不足,且一直以“貿易立國”的日本政府和企業界受到相當大的教訓。于是,日本政府提出了“技術立國”的轉變方針,但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技術方向和路線作為突破呢?
這個問題擺在了日本主要的經濟組織,即大企業們的面前,三菱電機就是其中的一家。實際上,三菱電機從1921年成立之初起,就一直比較關注環保事業,但此前更多可能是出于本國資源總量小、環境可承受壓力小的現實制約,并未上升到技術戰略的高度。
但后來的情況已經不同了,像三菱電機這樣在日本的產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必須開始真正針對環境與資源問題采取對應舉措。而此前連續好幾起的“公害事故問題”,更是加劇了這一觀念的落實與行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70年,三菱電機成立了“公害防止委員會”,從“防止限制排放有害物質”的視點入手,在工廠等生產現場開展對應工作。到了1976年,三菱電機領先于當時的世界趨勢,以“完善環境”為目的,開展了許多已經包括節能與減排的實際工作。
同一年,在三菱電機發表的《環境保全白皮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作為環境機器設備的生產商,防止公害是義不容辭的,企業應該站在改善環境問題這一高度,重新審視自身與地區社會的融和性。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擁有一套萬全體制”。
如今看來,當時所謂的那套萬全體制,發展完善到后來,實際上就成了三菱日后以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提高能效使用為根本出發點的技術改革與突破路線。
自此,以節能和環保為思路的技術變革理念開始在三菱電機內部扎根,進而引發了包括生產和設計在內的具體的業務變革。在初期,這一思路很大程度上的益處主要是幫助日本企業在同歐美企業競爭時,逐漸獲得一些相對的競爭優勢,從而幫助日本走出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低迷期。初期如此,那時間長了呢?
此后,春去秋來,二三十載,當人類的時鐘悄然躍入21世紀的時候,情況突然起了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綠色經濟、節能環保這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全人類的共識。相比較富裕的歐美地區,由于節能環保更多是消費層次的提升與發展理念的更新,因而相對還顯得溫和;變化最大的莫過于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以及第三世界國家,考慮到其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以及技術變革升級、生產設備更新提效的急切心理,環保產品、節能設備迅速成為廣受追捧的摩登品。
這個時候,一直迫于現實壓力而致力于環保與節能技術突破的三菱電機,突然發現自己的優勢已經并不僅僅是由于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和加入諸多節能環保技術標準而帶來的競爭力——更關鍵的可能是,節能與環保技術本身就是利潤來源,甚至,后者的利潤有可能超過了前者。
說的簡單一些,三菱電機為了獲取最終產品的較強競爭力,于過往二三十年在節能與環保領域所進行的技術研發與突破,由此累積形成的一整套技術能力和業務優勢,成了其新的利潤來源。
對此,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環境保護室室長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菱電機為了省錢、降低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過去幾十年一直在擰毛巾,我們在日本的業務領域和產品可以說都已經把毛巾擰干了,但還在擰。后來我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擰掉了水,還掌握了擰毛巾這一技術,這成為我們新的能力和優勢,現在我們幫中國的企業擰毛巾,發現他們有好多水分,也就是有很多成本和能效可以降低。由此,我們將自身在節能和環保方面的技術、產品與服務帶到中國。”
目前,篤信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三菱電機,正依靠其在節能與環保領域的技術、產品優勢,進一步深化其在中國的投資和業務拓展。
今年二月份,“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和“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與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電氣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成立節能與自動化控制技術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專注于環保業務領域的發展,主要涉及工業領域節能系統開發、設計、集成、制造等業務;今年五月,三菱電機投資3500萬美元于常熟設立新的工業自動化公司;六月份則和一汽集團旗下子公司啟明信息簽署合資協議,宣布組建車載電子合資公司……
如今,三菱電機在中國的銷售額約400億元人民幣,關聯企業25家(中國20家,香港5家),員工約1萬4千人左右,占銷售額前5位的產品分別是電梯、空調、工業自動化、電力和半導體——將自身優勢產業發揮更強,與優勢伙伴合作共贏成為三菱電機在中國業務展開的戰略方向。
順水順風的業務發展,追根朔源,還是得益于三菱電機面對大的經濟環境的變化采取了主動的、積極的應對措施,而不是抱守殘缺,不肯改變。
很有可能的是,三四十年前就開始節能與環保努力的三菱電機,當時絲毫不會料到彼時的被迫之舉,日后竟會造就領先的技術優勢與核心能力。但很多時候,轉變與端倪往往就隱藏在企業當下所遭遇的某些困境與問題的背后,忽視或者放棄解決這一問題,抑或在其他地方“隔靴搔癢”,都會使企業很容易喪失發現的眼睛,從而失掉領先一步的機遇。
但話說回來,倘若企業能提前預料到整體商業環境與大的消費觀念的轉變,哪怕僅僅只是能早一點點察覺到一些細小的端倪,都往往會因此而獲得相當的領先優勢,以及,隨之而來的超額利潤。
在這一點上,三菱電機無疑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