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8-08 10:47 來源:電氣中國
7月4日,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下稱“中電裝備”)再下一城,整合重組了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后者更名為中電裝備東芝(常州)變壓器有限公司。一年多來,中電裝備已經整合重組了眾多電力設備企業。
此時電力行業主輔分離的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以投資、建設、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的國家電網公司正在把旗下的電力裝備制造企業整合到中電裝備里,并以“中國ABB”的塑造目標進入公眾視野。隨著平高、許繼集團等國內電氣設備龍頭企業的不斷并入,其巨大而神秘的身影逐漸顯露出來。一年多前,這個公司還未出現在國家電網直屬單位的名單中。
現在,它已經吸納整合了包括國家電網自身多個的設備公司和兼并收購來的多家國內電氣設備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據記者了解,除四個直屬子公司外,目前吸納的電氣設備企業多達16家。就是這個在逐漸變得龐大的企業,它的浮現和加速整合的進程與再次啟動并如火如荼推進的電網主輔分離在時間上近乎一致。
電氣設備領域是否是輔業一直頗有爭議。兩年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曾發出吁請,設備制造業務作為電網企業的輔業,本應被剝離,但國家電網公司遲遲沒有進行。而在目前的電改主輔分離方案中,設備制造業務并未要求剝離。
中電裝備,這個電氣設備領域的新巨頭正是在這種爭議中誕生。它的壯大是否與電網主輔分離改革未來方向一致?如此龐大的國有公司是否會形成壟斷?作為設備的招標方和競標方同一體,國網能否避嫌這種雙重身份?
神秘的公司
在國網內部,提到中電裝備,很多人都只是聽說,對于具體情況,也和外界一樣,并不了解這家新公司。
除了揚言它要做中國的ABB,這家“神秘公司”的詳細資料和規劃,外界并不知曉。
據悉,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其前身是國網直屬單位——中國電力技術進出口公司(下稱“中電技”),同年10月11日,公司對企業名稱、注冊資本和業務范圍等進行了全面變更。
其中,注冊資本由原來的1.56億元變為1.425億元,隨后12月28日,注冊資本再次變更,增加了14億元,變為15.425億元。
公司性質也在同年10月份的變更中由全民所有制變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投資者仍為國家電網,法人代表為原黑龍江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魏慶海,其現為中電裝備的總經理,許繼集團董事長王紀年現任中電裝備黨組書記。
經營范圍也發生了很大變動。新的業務范圍為輸配電設備及系統、相關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與售后服務;智能電網、節能與環保、新能源等高新科技產品及其材料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與售后服務;進出口業務;工程承包業務;電力設備及資產租賃業務;電力技術咨詢與服務等業務。
而與此前中電技的業務范圍相比,業務從比較單一的工程承包和咨詢轉為了向輸變電核心設備技術,智能電網、節能與環保和新能源的產研銷一體化服務的多種經營。
這種改變正在釋放一個信號。按照國網的規劃,將利用3-5年的時間,把中電裝備整造為“國際一流輸變電制造企業集團”。
據國網內部人士稱,目前該公司的定位主要有兩個“出口”,一個是針對智能電網,特別是特高壓裝備的,是要形成交直流、全系列、全電壓等級的中高壓輸配電設備產品線,而且擁有自主品牌和技術實力;一個是“走出去”,定位為像ABB和西門子一樣的輸配電設備制造及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中電裝備加入后基本可列入國內電氣設備市場的前三,僅次于ABB和西門子之后,在整體規模上或超過東芝、伊頓,以及國內的沈西保、特變電工、西電集團、天威保變三巨頭。”上述國網內部人士表示。
爭議一:壟斷
對于國網對國內電氣設備領域的壟斷質疑,早在2009年,國網下屬的國網國際裝備公司和中國電力科學院收購平高、許繼集團時就已經甚囂塵上。
當時,國家電網決定收編許繼集團和平高集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通過一紙內參向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等單位發出呼吁,強烈質疑國網收購平高和許繼涉嫌自建直屬設備制造體系將帶來諸多風險,如電網的設備招標容易形成“內部消化”而造成不平等競爭,收購兩大電氣巨頭將造成電氣設備領域的格局失衡形成壟斷等。
當年2月份,國家能源局就曾發布通知,要求電網企業杜絕在招標過程中指定進口設備材料等歧視性行為。
對此,國電電網的有關人士回應稱,并未在招標采購中出現上述歧視性行為,但不排除有部分零部件由于國內設備商無法生產或質量不達標,不得不采購國外設備。
但也有行業人士提出質疑,表示有電網采購方在招標文件中規定設備要具備某種功能,這種隱性的門檻起到了排它性。
然而事隔一年多,許繼和平高已從中國電力科學院和國網國際裝備兩家劃轉到了同一家國網的下屬子公司中電裝備,今年6月底,中電裝備還完成了對許繼集團100%的控股。
不僅如此,據權威渠道的信息,目前中電裝備下轄20家子公司,其中有營銷總公司、電力工程公司、北京分公司和新能源公司四個直屬子公司,其他為許繼集團、平高集團、東芝變壓器、東芝避雷器、重慶泰山電纜、重慶順泰鐵塔、江蘇華電鐵塔、江蘇振光電力設備、東芝輸變電設備(河南)、山東電工電氣、山東電力設備、青島豪邁鋼結構、山東電子、恩翼帕瓦、華中國貿和鄭州設計院等16家設備企業。
“這種整合在預期中,目前來看,還屬于國網內部板塊的自我盤整和梳理。”一位電氣設備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這種自我整合目前不會對現有設備領域的格局有明顯的改變。
而對于做大后是否會構成壟斷,一位國網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如果說到壟斷,中電裝備遠不及ABB、西門子在全球的壟斷地位,在規模和技術上都差得很遠。ABB僅在中國市場的產值就達到300億元人民幣,而中電裝備20個公司加起來全也只有200億元。”
而對于設備領域國內的小公司的影響,該人士表示,成立大型輸配電設備集團有可能對它們不利,但從國際全局來看,中電裝備還沒有形成大型壟斷,國內和國際還是ABB、西門子占據壟斷地位,中電裝備只不過能夠沖擊它的壟斷地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強認為,目前的電氣設備領域涉及范圍和內容都很廣,中電裝備收購了平高和許繼后暫時也很難形成壟斷,“現在該領域競爭激烈,即使是像ABB和西門子這樣在中國市場占有較大份額的公司,也很難形成某一產品領域的壟斷。”
一位電氣設備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電氣設備領域的產品優勢分散度很高,如變壓器、鐵塔、避雷器等都有自己的產業龍頭,并非一家公司獨攬。而且,國內的設備商無論在技術還是產業規模上,相對外資的ABB、西門子和東芝等都還很弱勢。
以輸變電設備為例,目前直流500kV及以下的設備基本可以達到100%國產化,但500kV以上的國內只有“沈西保”能做,800kV的還要在外企的技術指導下做。
其中,800kV屬于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目前國內啟動了“十二五”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對于特高壓的建設,成為新的設備企業競逐的制高點。
資料顯示,“十二五”特高壓直流將建設9條線路,預計總投資達2170億元,特高壓交流完成“三橫三縱一環網”的建設,估計投資2989億元,直交流工程建設投資將在5000億元左右。
[page_break]
而變更后的中電裝備業務范圍也意在此處。對此,林柏強表示,目前國內的電氣設備,無論是特高壓還是普通輸變電線路的采購方都集中為兩大電網公司,而國家電網作為招標方,同時又是競標方,肩有雙重身份,應規避造成不平等競爭。
目前,國網上半年3批招標及中標結果全部公布。從中標的設備商的構成來看,變壓器方面主要是特變電工和中國西電,互感器方面主要為天威保變,二次設備方面有國電南自、許繼電氣、國電南瑞等,成為這三次招標的主要受益方。
以第一批招標為例,特變電工、中國西電仍舊占據變壓器中標比例前兩位,按臺數計,第一批兩家公司分別中標19.7%、10.5%;互感器方面,江蘇思源以22.3%位居中標首位;組合電氣方面,平高電氣、山東泰開、中國西電三家公司占比超過75%,中標占比分別為36.4%、24.7%、24.4%;斷路器方面則中外資平分秋色,中國西電、平高電氣兩家分別占比為26.2%,16.4%,與ABB、阿海琺等傳統巨頭持平。
從上述數據來看,中電裝備下只有平高電氣在中標中略顯優勢,其他分公司幾無中標占比。
爭議二:輔業
除了對中電裝備壟斷的爭議,中電裝備所涉及的電氣設備業務是否歸為輔業也是眾多爭議中的焦點。
2009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出的吁請中就提出,設備制造業務作為電網企業的輔業,本應被剝離,但國家電網公司遲遲沒有進行主輔分離,反而進一步將行業龍頭的許繼和平高收入囊中。
此后,電網的電氣設備整合多次加速。日前,國網下轄的上海市電力公司就與國內裝備制造業巨頭上海電氣合資組建了上海電氣輸配電裝備有限公司,這在行業內人士看來,即為國網逐步集合和收攏國內優質電氣設備商的前奏。
巧合的是,與中電裝備成立并整合的時間對比來看,其與新一輪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重組幾近一致。
2010年年初,停滯了近3年的電改重頭戲——主輔分離重新進入啟動程序,2010年9月3日,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通過了國資委制訂的電網主輔分離及重組一體化的方案。同年11月,方案上報國務院,今年初,國務院批準并明確由國資委負責組織實施。
目前,該方案內容已經浮出水面。但是,設備制造業務并未作為電網企業的輔業要求剝離。
根據新方案,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中省級(區域)電網企業所屬的勘測設計企業,火電、水電施工企業和電力修造企業將從電網剝離,以省級為建制進入新輔業集團。
而根據2002年下發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電網除輸配售和電網(工程)建設等主業外,僅可以擁有必要的電力科研機構,其他業務都應作為輔業、三產和多種經營進行剝離。
兩次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現在已經無法界定電氣設備屬于輔業還是多種經營,因為這次的主輔分離中沒有涉及電網的這些電氣企業,而三產和多種經營要參加發電企業的重組,所以現在對于電氣設備的界定是模糊的。”林伯強認為,但電氣設備不屬于電網主業是肯定的。
林伯強同時表示,從現在的發展態勢來看,是否為輔業已經不重要,“現在主輔分離方案已經給出了答案,而且現在國外的電力公司也有很多在經營輔業。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這個輔業做的有多大,是不是借助國企的身份構成了壟斷,最重要的是掙不掙錢,贏不贏利,因為這關系到公司‘全民所有’,不可以亂花錢投資。”
據記者了解,中電裝備成立后的2010年整合吸納了13家企業,今年上半年又有7家企業劃轉成立。“未來,中電裝備的資產一定會繼續擴大。”上述國網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而對于擴大的目的,他說,“主要是抵御外來資本、企業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