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1-13 14:38 來源:中國能源報
1月6日至7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部署,總結“十一五”能源工作,明確“十二五”發展思路,安排2011年重點任務。筆者根據會議記錄,特整理出本期“十一五”能源成就和“十二五”能源發展展望,以饗讀者。
本版圖表所用數據均來自國家能源局
“十一五”是我國能源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迅速崛起為世界能源大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躍居世界第一,在國際能源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這五年,開工建設了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建成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基地,安全供應能力顯著增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異軍突起,能源結構和生產布局明顯優化。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能源裝備水平取得長足進步。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危中尋機,把消極因素變成了加快發展的積極因素,能源“走出去”取得歷史性突破。抗擊特大自然災害,保障了能源的應急供應。能源行業管理得到加強,科學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我國能源發展無論是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能源建設成就顯著,供應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煤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重點建設了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生產集中度大大提高。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電力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一五”期間新增電力裝機超過4.3億千瓦,全國總裝機達到9.5億千瓦,創造了世界電力建設的新紀錄。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43萬公里,變電容量19.6億千伏安,分別是“十五”末的1.7倍和2.4倍,電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基本實現了包括新疆、海南在內的全國聯網。
石油工業實現穩產增儲。原油產量穩定在1.9億噸左右,居世界第五,其中海上原油年產量超過4000萬噸,再造了一個海上大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億噸/年,千萬噸級煉廠達到18座。全國原油和成品油干線管網初步形成,管道總長度達到3.7萬公里,比“十五”末增長85%。新發現南堡、古龍、南泥灣等63個油田。
天然氣產業加快發展。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預計達到940億立方米,消費量1200億立方米,分別是2005年的1.9倍和2.6倍。這五年,先后建成了長慶、普光等大型氣田,發現了荔灣等氣田。建成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川氣東送、陜京三線等國內天然氣骨干管線,天然氣管道總長度達到4萬公里。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取得積極進展,煤層氣抽采利用量超過32億立方米,頁巖氣試驗探采工程啟動。
國家石油儲備從無到有。一期項目4個基地相繼建成使用,總規模1640萬立方米。二期項目順利通過規劃審批,獨山子、蘭州、黃島等項目先后開工建設。
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我國相繼發生了南方雨雪冰凍、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舉辦了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和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活動,能源應急保障能力經受住了考驗,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事跡。
(二)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清潔能源發展迅速。
五年來,無論是傳統能源結構調整,還是清潔能源發展,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電力工業“上大壓小”成績顯著。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十一五”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經過不懈努力,截至2010年11月累計關停小火電7210萬千瓦,提前超額完成任務,加速優化了電力工業結構。全國在役火電機組中,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由2005年不到一半,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從370克下降到340克。實踐證明,“上大壓小”走出了一條電力工業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整頓關閉小煤礦,煤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山西省率先拉開新一輪煤炭整合大幕;內蒙古和寧夏沖破行政區域界限,聯手打造寧東-上海廟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貴州、山東等省推進煤礦企業強強聯合等,都極大地推進了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這五年,全國累計關閉小煤礦9000處,淘汰落后產能4.5億噸/年。全國千萬噸級以上煤炭企業集團達到50家,產量17.3億噸,占全國的58%以上。
水電發展躍上新起點。“十一五”期間,龍灘、景洪、構皮灘、拉西瓦、小灣、瀑布溝等大型水電站先后建成,累計投產9000萬千瓦。三峽左右兩岸26臺機組、1820萬千瓦全部并網發電,累計發電量達到4500億千瓦時。向家壩、錦屏二級、金安橋、官地、長河壩、沙沱、大崗山等大型、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工。“十一五”是我國水電建設規模和建成投產機組最多的五年。新增投產機組接近我國有水電以來前95年的總和。我國水電裝機突破2億千瓦。在云南石龍壩水電站隆重舉辦了中國水電百年慶祝大會。
核電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05年以來,國家先后核準了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福建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廣東臺山、海南昌江、廣西防城港等13個核電項目,共34臺機組、3702萬千瓦。目前,在建機組28臺、3097萬千瓦,在建規模占全球的40%以上。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和廣東臺山正在率先建設世界上首批三代核電機組。嶺澳二期1號機組、秦山二期擴建3號機組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三年無核電機組投產徘徊不前的歷史,使我國在運機組達到13臺、1080萬千瓦。投運核電機組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多項運行指標在世界核電運行者協會同行評估中居于領先水平。
風電產業迅猛發展。全國風電吊裝容量累計達到3100萬千瓦,連續5年翻番增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有序推進,蒙西和甘肅酒泉風電基地裝機均超過500萬千瓦,河北、吉林等多個地區裝機超過250萬千瓦。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在世博會期間并網投產,成為除歐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總規模1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在江蘇啟動。2010年,風電發電量預計達到45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3%。
太陽能產業快速發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有序啟動,2009年敦煌1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實施招標,現已建成,全部并網發電。2010年又在西部六省區組織了28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招標,帶動了一批光伏電站項目建設。預計2010年全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60萬千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光伏電池產業鏈,年產量達到800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安裝使用規模繼續擴大,保有量超過1.7億平方米。
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電力工業“上大壓小”,關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建設超臨界、超超臨界60萬、100萬千瓦高效環保機組,火電供電標準煤耗5年下降30克,累計節約原煤超過3億噸。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5年累計超過3萬億千瓦時,替代原煤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億噸。加快天然氣開發利用和成品油質量升級,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電網線損率,開展節能調度和發電權交易,對節能減排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能源國際合作取得重大成就,境外能源資源開發邁上新臺階,油氣國際運輸戰略通道格局形成。
能源國際大通道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歷經15年艱苦談判,中俄原油管道項目終于塵埃落定,順利建成,中俄兩國元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出席了管道全線竣工儀式。中亞天然氣管道單線于2009年底貫通,中、土、哈、烏四國元首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畔共同開啟了通氣閥門,2010年末又實現了雙線貫通。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建成投運,二期正在建設之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境外段同時開工。深圳、福建、上海等LNG接收站也在這五年建成投運。我國陸上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境外能源資源投資并購和勘探開發取得重大收獲。五年來,與4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31個油氣勘探開發、管道、煉化和技術服務合同。初步建成非洲、中亞-俄羅斯、南美洲、中東和亞太五個海外油氣合作區。境外油氣合作呈現出油氣并重、海陸并舉、常規與非常規資源并進的特點。
能源對外合作領域從油氣擴大到煤炭、電力和新能源。神華、兗礦、內蒙古慶華等中央和地方企業,與俄羅斯、蒙古、澳大利亞、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國的煤炭資源合作,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國家電網公司成功取得菲律賓國家輸電網25年特許經營權,最近又購買了巴西7條輸變電線路經營權,實現了電力企業“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上海發電設備制造公司與印度簽訂十年出口36臺單機66萬千瓦發電設備合同,價值超過80億美元,這是迄今我國最大一單成套裝備出口合同。三峽集團、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和南方電網公司組成聯合體,與緬甸、泰國聯合開發東南亞最大水電項目——孟東水電站,裝機規模700萬千瓦。英利、尚德、龍源等新能源企業走到了非洲,并捐助當地學校、醫院、體育場等公益事業。我國電力設備已出口到東南亞、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多雙邊對話機制日益活躍。我國參與的多雙邊能源合作機制達到60多個。僅2010年,就成功主辦了中俄副總理級能源談判代表會晤、中歐能源對話、中英能源工作組會議、中印尼能源論壇等一系列高級別交流活動;參加的大型國際能源對話交流多達30余場次。通過這些對話交流,宣傳了中國能源政策,促進了互信與理解。
[page_break]
(四)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大型能源裝備制造具備自主化能力。二代改進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核電控制系統、鋯管、蒸發器U型管、應急電源、核級閥門等一大批核電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三代核電超大型鍛件、蒸發器、主管道、安全殼等關鍵設備能夠自主制造。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大型空冷和循環流化床等火電機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兆瓦風電機組形成批量生產能力,5兆瓦風電機組已經下線。±800千伏直流輸電和1000千伏交流輸電示范工程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0%和67%。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裝置實現自主設計和自主制造。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建造成功,LNG運輸船和VLCC超級油輪實現“國輪國造”。國產600萬噸成套采煤裝備投入使用,1000萬噸綜采裝備開始試用。
國家能源局成立以來,能源行業科技管理體系逐步建立。開展能源科技成果普查,編制了《能源科技發展指南》。設立了39家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評選出首屆國家級能源科技進步獎。建立能源行業標準化管理新體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智能電網等專項標準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果,累計發布了588項能源行業標準。
(五)加強民生能源工程建設,城鄉居民用能條件不斷改善。
2010年,我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水平約為2.38噸標準煤,比2005年提高了32%;人均電力裝機0.69千瓦,比2005年增加0.29千瓦;人均天然氣消費量88立方米,是2005年的2.4倍。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實施農網完善工程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5年共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323億元,總投資1455億元,提高了農村供電能力和用電水平,減輕了農民用電負擔每年約350億元,解決了3000多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農村沼氣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年利用量達到160億立方米。以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裝機突破500萬千瓦,增加了電廠周邊農民收入。在偏遠農村地區,推廣利用太陽灶、太陽房、太陽能熱水器。2009年農村人均生活用電比2005年提高了79%。2010年又啟動了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加快城市供熱機組建設。五年來,在北方高寒地區建設了600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鍋爐,解決了4000多萬城市人口供暖問題。在北京等大城市推進煤電退城進郊,電代煤和氣代煤采暖工程,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建設。西藏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全面竣工,解決了西藏主電網覆蓋的全部32個縣、17萬戶、76萬人的用電問題。建設青藏聯網工程,解決西藏供電問題。加快新疆能源開發建設,實現了新疆電網與西北750千伏主網互聯。實施“氣化新疆”工程,北疆三條天然氣管線陸續建成,南疆氣化鄉鎮工程全面展開。
(六)能源行業管理得到加強,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2008年3月,組建國家能源局,履行全國能源行業管理職能。此后,15個省區先后組建省級能源局,能源管理力量進一步增強。2010年,國家能源委員會成立,4月2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第一次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李克強副總理出席會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視。
國家能源局成立以來,把制定實施能源法規、規劃、政策和標準,謀劃重大項目布局,引導和服務能源行業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修訂《可再生能源法》,出臺《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實施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發布能源產業政策,頒布能源行業標準,積極探索創新能源管理方式,不斷完善能源行業管理體制。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這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發改委直接領導和各地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國能源戰線廣大干部職工不懈努力、扎實工作,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發揮了應有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總結過去五年、特別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以來的能源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五年來,我們始終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將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作為工作的主攻方向。堅持采用“上大壓小”的辦法,調整火電布局和產業結構,收到明顯成效。建設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煤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積極謀劃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深入研究論證和解決核電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短短幾年,我國核電在建規模已占據世界半壁江山。創新水電發展思路,探索解決移民難題,處理好水電工程建設與生態環保的關系,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積極推動水電加快發展。經過幾年努力,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已經形成,電力、煤炭工業結構明顯改善,節約發展、集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化,科學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
二是必須堅持全球視野,積極開展能源國際合作。五年來,國際合作始終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談成了一系列能源合作項目。加強雙多邊能源交流對話,簽訂多個政府間合作框架協議,為能源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環境。不斷拓展合作范圍和領域,油氣、煤炭、電力及裝備出口等方面亮點不斷。積極創新合作方式,使能源國際合作不斷有新的突破。始終堅持互利互惠的原則,無論貧富大小,充分尊重對方,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當地民生工程建設,促進了共同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高科技裝備水平。能源要發展,裝備須先行。五年來,堅持依托重大工程,推動裝備自主創新,取得了明顯成就。在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中積極推進長輸管道設備國產化。堅持以國內需求為導向,優先支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產業關聯效應強、能夠大量替代進口的產品。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電設備、大型空冷發電設備、海上風電設備等,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研制的,取得了很好效果。立足于開放式的自主創新,引進關鍵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在世界上率先進行工程建設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力爭形成自己的核電品牌。依托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研究機構,建設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充分調動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能源科技自主創新。
四是必須堅持求真務實,謀全局、抓大事,抓實事、干成事。國家能源局成立不久,就籌劃建設了呼倫貝爾煤電基地,一次核準360萬千瓦褐煤發電機組和一條送達遼寧的直流輸電線路,實現劣質能源向優質能源就地轉化。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們迅速行動,短時間內集中核準和開工建設了一批影響重大的能源項目,包括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陽江、方家山、寧德等大型核電項目,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基地等,充分發揮了能源對投資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不久,國家能源局下發了加強南疆三地州能源建設的文件,一年之內組織4批次人員進疆實地調研,科學布局能源項目,推動了民族地區能源工程建設。為貫徹中央西藏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組織推動青藏聯網工程開工建設,將解決西藏孤網運行的問題。為緩解資源、環境和運輸壓力,合理控制火電項目核準節奏,嚴格控制在沿海地區布局新的燃煤電站,為這幾年清潔電力的發展留出了空間。重視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一線,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況,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著力解決好能源發展中的重大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