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1-12 14:37 來源:通信信息報
“十二五”時期,積極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工業發展的戰略任務。據《經濟日報》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日前指出,須圍繞建立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產業鏈完善、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把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戰略性舉措,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由此判斷,工業結構調整進入攻堅階段。
應該說,“調結構”著眼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也更加注重推進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所以,抓住時機,抓緊傳統產業的培育調整,將培育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支柱。而電子信息產業的作用不管在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還是政策層面都已經明確,兩化融合催生市場需求這個力量已然形成。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用和機會不斷凸顯,值得業界關注。
“十二五”是解決工業大而不強的關鍵時期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回顧“十一五”時期,200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13.46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2005年的1.5倍,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達40.1%。2010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8%。
但不能忽視,工業大而不強一直是我國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所指,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已建立起符合國情的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但工業大而不強、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仍十分突出。例如數據顯示,在2010年前三季度,電子制造業保持較高利潤增幅,但增勢有所放緩。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累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86.1%,其中一季度增長2.28倍,二季度增長1.03倍,三季度增長35.5%,8、9兩個月分別增長32.1%和39.3%。
十二五開局之年已然來臨,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如此一來,工業經濟轉型面臨大好機遇。
具體而言,關于“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朱宏任指出,一是調整優化工業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軟件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三是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和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建設,特別是切實緩解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四是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加快培育和壯大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五是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堅持實施中國制造、中國創造戰略,推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提高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尤其,積極拓展農村市場,培育新型消費;鼓勵民間投資有序進入電信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等等被列入其中。在這些背后,國家抓緊傳統產業的培育調整,將培育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支柱的深謀遠慮可見一斑。
積極拓展農村市場,培育新型消費
如上文所述,業內人士指出,在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方面,工信部將主要從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兩個方面著手。時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也曾表示,調整存量,包括加大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改善品種質量并加強自主品牌創建,推進技術改造等。在優化增量方面,“十二五”則將從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推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提到了“積極拓展農村市場,培育新型消費”。家電下鄉政策無疑為制造商和渠道商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也結合市場發展趨勢,不斷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借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家電下鄉已經不是簡單的產品下鄉,而是產品理念和營銷理念的下鄉;不是市場區域向農村的簡單拓展,而是以農村需求為核心的市場概念的改變。”
在此之前,據新華網消息,去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預計,全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800元,實際增長10%左右;同時提出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第一財經日報》最新消息則稱,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電力設備制造行業由此迎來千億元采購“蛋糕”。農網改造無疑將給電力設備行業帶來巨大商機。聯系此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透露,為期3年的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預計投資規模不少于2000億元。這些是不是都預示著農村市場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
由“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延伸,結構調整也將為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新的產業增長點,改變目前電子信息產業過度依賴出口以及被動追隨國外技術的跟隨戰略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獲得更充分發展在預期之中。
《重慶日報》日前就有報道稱,“十二五”期間,該市將投資3000億元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通過培育8條產業鏈,實現1萬億元銷售收入。同時依托“整機+配套”的筆記本電腦發展模式,“貿易+結算”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制造+研發”的產業鏈延伸,建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這是一個縮影。在這樣的背景下,專家指出,發展新型產業必須抓住重點。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要加快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的研發和產業化,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芯片、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提升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能力,推動數字內容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毫無疑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催生市場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是,市場也不斷推動兩化融合更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