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9-13 10:05 來源:解放軍報
資料圖:數字地圖可讓作戰(zhàn)指揮更方便快速
從古至今,感知戰(zhàn)場環(huán)境,掌握地理地形,是擺兵布陣的基礎。數十年來,一代代測繪兵登珠峰、下海島、進沙漠,勇闖無人區(qū),用“鐵腳板”丈量祖國的版圖,甚至他們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與他們如影相隨的三腳架、測量儀,已成為傳統測繪兵的標志和“名片”。
上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在西方軍事測繪領域的率先運用,一下拉開了我國軍事測繪技術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作為我軍唯一一所專業(yè)測繪學院,該院老一代測繪專家們憂心如焚。
“傳統測繪效率低、周期長,已成為制約部隊戰(zhàn)斗力生成的‘瓶頸’;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代戰(zhàn)場需求,必須盡快建起我軍自己的新型技術保障體系!”
他們密切追蹤軍事科技前沿,相繼攻克目標識別、戰(zhàn)場空間信息快速提取等技術難題,及時開設了衛(wèi)星導航、航天遙感等一批與打贏密切相關的前沿專業(yè)。日前,筆者在該院教學一線看到,三腳架、水準儀已不再是測繪兵的“看家兵器”,衛(wèi)星動力測地、航空攝影定位、數字攝影測量等高新技術已成為課堂“重頭戲”。
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戰(zhàn)場,傳統地圖還能否滿足現代戰(zhàn)爭需要?軍事測繪如何為打贏提供優(yōu)質服務和支撐?
據該院王小同院長介紹,如今,我軍軍事測繪已不僅僅是生產一幅地圖的問題,已經主動滲透到指揮自動化、數字化戰(zhàn)場建設各個領域,成為我軍戰(zhàn)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力改造傳統學科。該院先后對地圖制圖學、大地測量學等傳統學科進行信息化改造,形成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等新的學科體系,連續(xù)7年代表中國向國際地圖協會報告本年度國家學科情況。
積極扶持新興學科。依托衛(wèi)星定位、航天測繪等前沿學科專業(yè),培育出導航制導、地理信息系統等一批全新專業(yè)方向。
他們還率先將虛擬仿真技術用于數字化戰(zhàn)場研究,開創(chuàng)了我軍數字化戰(zhàn)場建設的先河。
如今,掌握著這些先進技術的測繪兵,已經從保障“后方”走向打贏“前沿”,并開始在軍隊和國防建設領域嶄露頭角。畢業(yè)學員陳剛,主持研發(fā)“主著陸場三維態(tài)勢顯示系統”,為“神六”飛船安全凱旋保駕護航。
那年,某部測繪大隊官兵帶著新型數字化地圖,準備在軍區(qū)組織的演練中一展身手。沒想到,到了演練場,才發(fā)現數據與系統不兼容,不能與演練部隊共享。不得已,演練部隊只能使用傳統指揮手段作戰(zhàn):在紙制地圖上手工標圖,人工堆砌地形沙盤……
得知此事,院黨委“一班人”如鯁在喉。面對“短板”,該校聯合全軍10余個測繪大隊,歷時四年研制出“聯合作戰(zhàn)地理信息框架建立”系列軟件,將諸軍兵種力量按統一標準“捏”在一起,為三軍戰(zhàn)斗力形成“拳頭”提供了嶄新的可視化指揮平臺。
近年來,該院先后有150余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絕大多數項目都有學員參與攻關。他們還積極將先進技術成果引入課堂,讓學員入學站在高起點、帶著成果下部隊。
該院指揮自動化專業(yè)是我軍“合訓分流”學員隊,他們在抓好專業(yè)課教學的同時,與多個部隊建起人才共育關系,積極開展代職鍛煉活動,適時組織學員全程參加部隊訓練、演習,全面強化新型測繪兵“指技管”綜合素質。
據統計,近年來,該校先后為部隊輸送新型軍事測繪人才近萬名,他們培養(yǎng)的千余名博士、碩士測繪兵活躍在三軍演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