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需要差異化戰略的“亮劍”精神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8-24 09:16 來源:世界經理人
日本的豐田、索尼等企業,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采取了相應的差異化的策略,在國際市場,包括美國市場,取得了成功。
同樣,韓國的三星、LG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也采取了差異化的戰略,從而取得了成功。也正是由于這些企業戰略的成功,奠定了日本、韓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成功的帶動了日本、韓國的產業升級。
中國經過20、3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果沒有戰略的反思,我們的未來可能就存在隱患。這其中最重要的隱患在于,我們缺乏創造財富的效率。
波特在其《國家競爭戰略》一書中明確指出,國家的財富只能來源于“效率”。而這個效率,我們不能單單理解為生產效率,要理解為核心技術所帶來的附加值和品牌的附加值。而這一點,正是我國企業戰略選擇中的最大軟肋。
企業家缺乏戰略思維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是發展的必然。我承認,對于中國來說,大量的企業通過制造成本的優勢,從而建立基礎的市場競爭體系是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國這樣的大國不應該是以一種戰略思維來統領企業的。
很顯然,在彩電、手機、通訊設備等領域,我國在抓住機會的同時,也失去了許多參與世界級企業競爭的機會。而這一點,不得不提到我國企業家戰略思維的缺乏。
時滯論是站不住腳的,也許是近兩百年來的落后造成了我們民族的心態總是在自卑和自大中徘徊,其核心恰恰是自卑。不能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是中國企業定位的悲哀。
而同樣的是,韓國的三星做手機,LG做電視,絲毫不比中國早,然而,三星卻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制造企業。在中國,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聯想和華為。只有這些具備全球化視野的企業才可能成功。
而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無論是TCL,還是長虹,甚至是和豐田成立時間差不多的一汽,比美國福特還早的長安。時間論不過是對其戰略思維能力的缺陷的遮羞布而已。
“亮劍”的差異化戰略
從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來看,產業升級和品牌創造是中國在全球面臨的必然的選擇,能不能跨過這個檻,其實關系到中國能不能實現民族的強盛與復興。而差異化戰略是必然的選擇。
電視劇《亮劍》很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大儒主義的處世觀中,再現了英雄主義的精神。而同樣,在全球化下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是需要拋棄“大儒主義”競爭哲學的時候了。因此,我想說的是,什么時候中國企業具備了國際化的企業“亮劍”精神,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才會得到實質的提升。
如果你想進入全球競爭,那么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差異化的戰略。如果不想,那么會有上萬個理由認為中國只配做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