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給太湖注入“源頭活水”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8-17 10:21 來源:中國水處理網
太湖三萬六千頃,給太湖流域帶來滾滾財富的同時,也因“超負荷”而漸顯疲態,初露生態危機。
一定要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景象重回江南大地!
近3個月來,省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多次與省級機關的有關領導以及相關專家一起,頭頂烈日,一條河一條河地現場踏勘,一個斷面一個斷面地仔細檢查,細致地研究太湖治理的辦法,認真商討具體的政策措施。
省領導對太湖流域的高度關注,對太湖百姓的高度負責,更激勵著太湖兒女勵志創新,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機制,力爭讓母親湖早日重現活力。
太湖污染的加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入湖河水的污染和近期污染物排放口的增加。封堵排污口是太湖治理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但入湖企業排污口和生活污水排污口的封堵,因地方保護而一度很難奏效。按照無錫市的統一部署,2007年12月31日前,要全面整治沿湖地區37個排污單位,實現零排放,封堵排污口;2008年12月31日前,要封堵23條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沿岸兩側直排水體的排污口;2009年6月30日前,封堵完其余25條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沿岸兩側指派水體的排污口。如何讓這次對排污口的封堵不受各種“小山頭利益”干擾?無錫市創新機制,首創了“交叉檢查”與“執法監察”新工作路徑。前者,是讓入湖河道排污口所涉及的無錫市新區、濱湖區和宜興市相互換位檢查;后者,則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紀委黨風聯絡員和特邀監察員組成飛行檢查組,對重點地區、行業、工作等進行“突襲”式檢查。交叉檢查與重點監察結束后,結果報市紀委執法監察室。8月11日晚,無錫市相關部門領導告訴記者:首輪交叉檢查與執法監察于7月18日至23日進行,效果之好“出乎意料”。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如今太湖治理中,更多的機制創新正在加快步伐:探索建立“河長制”。由市、縣(市、區)各級主要領導,擔任該市入湖河道中目前污染問題較大的河流的“河長”,承擔起限期改變面貌的職責。在宜興最難治的兩條河流,已分別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掛牌治理;建立企業“環保公開道歉和承諾制度”和環保末位淘汰制度,半年內兩次超標排污企業,須向社會公開道歉,作出環保承諾;積極推行排污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真正讓“排污者付費,治污者賺錢”。
保護太湖的機制創新由上到下,層層展開。
8月12日,宜興市政府常務副市長董平透露:該市正在與國內外大水務公司洽談,按“BOT+TOT+BT”的模式,引進投資商,建設覆蓋全市城鄉一體的污水處理系統。宜興市還從今年開始每年由財政支出2000萬作為污染防治基金,另外安排200萬獎勵基金,對防治污染有功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宜興市周鐵鎮則試行對主動關閉化工廠,開辦綠色生態型農業企業的投資者實施資金補償。
無錫市保護太湖治理環境創新舉措的孕育推出,源于“問計于專家,尋策于世界”的開放式視野。太湖水危機出現后,無錫市于6月初,立即延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土壤所、上海農科院、中國環境科學院、東南大學等國內著名研究機構和高等學府的10位教授、研究員級專家,組成了無錫市太湖保護的專家組。現在這些專家已為無錫市太湖治理中的“水源地應急處理項目”、“蠡湖生態修復”、“十八灣濕地建設”、“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術”四個項目制定了方案,更對無錫市創新太湖治污思路帶來嶄新智慧。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和無錫太湖治理結下了不解之緣。“5月份以來我來無錫太湖都不止10趟了”。8月12日記者連線楊所長時,他說,所里有二三十位專家常駐無錫,最近兩個月里,每三天就在重點水域的14個點進行一次監測,并及時向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報告。他們提出的“控源”、“濕地保護”、“調水”及“生態治污”方案都得到了無錫方面的采納。
來到無錫的,還有海歸博士,國外水利專家,和許多境內有大面積湖泊的國外大使館人員,他們就無錫市應對太湖修復而面臨的人口、產業的疏散及人口、產業的優化配置,提出了許多中肯意見。
正是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無錫市形成了長達370頁的《無錫市水污染防治和水功能區達標規劃》(征求意見稿),這個規劃涉及項目幾千個,經費預算高達980億,要求“(太湖治理)5年內大見成效,2020年生態修復”;形成了“6699”行動綱要;形成了用創新思維解決太湖保護瓶頸的一系列機制和路徑。
“太湖治理的新的春天會看到的,雖然要假以時日”,無錫市領導邀約記者:9月份再到無錫來,11月份再到無錫來,每次都會看到無錫太湖保護的新變化。“我們有信心,太湖治理像當年蠡湖治理一樣,成為全國水環境治理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