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業新契機: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8-13 10:06 來源:中國工業報
世界已進入服務經濟為主的時代,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互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十一五”產業結構也正由工業經濟為主轉向服務經濟為主,這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性的契機,既做強中國裝備制造業,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這是中國經濟界面臨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日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與清華大學在杭州聯合舉辦中國制造業發展與創新論壇,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和跨國集團高管等就以上問題作了闡述。
趨勢:服務經濟成為制造業發展新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重慶指出,經濟全球化正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世界已進入服務經濟為主的時代。以中間投入服務為特征的生產性服務業已形成潮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互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在這一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已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中嶄露頭角。
郭重慶說,印度和中國都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歷史正在考驗著兩國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郭重慶分析,印度100多萬IT白領造就了一個“世界辦公室”的美譽,中國1.2億農民工成就了一個“世界工廠”的聲譽。印度的服務業比中國強些,但想發展制造業,卻兩手空空,因為外商直接投資(FDI)少、儲蓄率低、基礎設施差;中國想發展服務業,但缺乏服務理念,對理解服務文化的真諦仍然不得其門而入。
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市場化、城市化及人力資源進化的必然結果。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變規律來看,正是歐美企業為適應制造業價值鏈分解而進行的突出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而將一些生產活動外置與服務外包,造就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和國際產業的大轉移,從而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大變化。
世界制造業價值鏈的分解,使技術和服務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商品形態。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包括金融、風險投資、物流、供應鏈、分銷、售后服務、人力資源培訓、會計、稅務、研發、設計、設施配置、制造技術等專業中介,已成為新興服務業,并構成服務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它不同于一般商業、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其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權利正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順應而生。
目前,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也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時期?!笆晃濉币巹澮衙鞔_提出,中國產業結構將立足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實施從工業經濟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政策導向和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此中國制造業正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問題:三方面體現中國生產性服務業滯后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朱森第在分析中國制造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八大問題時說,八大問題的第一個就是產業結構不良,“三產”還處于欠發達階段。他說,“三產”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全球平均水平為64%,歐美發達國家為70%,而中國僅40%左右。
郭重慶指出,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瘦身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組織資源稀缺,導致社會專業分工不細不深。
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列茨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關鍵因素,除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以外,另一種資本是社會和組織資本,變革的速度和模式取決于這種資本的形成,國力的增長也取決于這種社會和組織資本。”中國有讓世人羨慕的一些資源,但惟獨稀缺的是社會組織資源,也就是社會專業分工的細化深化。如果沒有這種分工細化深化的社會能力,就難從制造業生產活動中分離出外置與外包來造就生產性服務業,而制造業的轉型瘦身、突出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就缺少支撐。
二是還有樣樣都得有的原始擴張思維,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目前,我國企業自研、自供、自產、自銷的傳統一體化經營模式仍較普遍,獨立的研發商、設計供應商、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各類專業中介服務商鳳毛麟角。資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國經濟的軟肋,存在浪費大、消耗高、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等問題,整體競爭力不強。如中國物流社會總費用相當于GDP的20%,而日、美僅為8%~10%;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率約為25%,低于美國、日本及德國十幾個百分點;每1萬美元GDP的綜合能耗為美國的2.5倍、歐盟的4.9倍、日本的8.7倍;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周轉一年僅1.62次,而日本高達7~18次。
三是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導致社會交易成本高。
制度學派的諾貝爾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有一句名言:“市場機制總能把企業對市場的替代限制到使社會總成本最小的程度。”中國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還有一只“有形的手”,遠未達到充分市場化配置的程度,難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阻礙社會分工的細化、深化。
郭重慶指出,這些問題不僅說明中國制造業既不強也不富,而且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反過來也不利于中國制造業的提升。在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競爭力取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因此,改變中國制造業在價值鏈中的尷尬處境在業外,在企業圍墻之外,在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互動。[page_break]
對策:經濟模式向服務轉換
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沃爾沃集團副總裁吳瑜章指出:“現在中國經濟體規模已經很大了,但不強;要變強,這中間必須要走過的就是富,富是從大到強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國如何在“大”的基礎上,“富”起來和“強”起來呢?
吳瑜章說,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進行了第一次經濟模式轉換,即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造就了中國GDP世界排名上升至前五位的經濟奇跡。現在,為了實現循環經濟、均衡發展、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中國面臨著第二次經濟模式轉換,即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進而推進全球市場,向服務經濟轉換。這次轉換本身就是一種程序創新、集成創新,而程序創新的科學方法論就是工業工程(IE)。
IE是如何為企業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創造財富,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呢?國際IE中國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李牧原介紹說:“IE是關于復雜系統有效運行的科學,它將工程技術與管理科學相結合,從系統的角度對制造業、服務業等企業或組織中的實際工程與管理問題進行定量的分析、優化與設計?!?
IE的目的是使組織杜絕浪費、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獲取最大的投入產出比。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IE是由美國開始并席卷全球的重要思潮,對世界的影響力遠勝于美國憲法和聯邦制度,因為它已經提高人工的勞動生產率超過100倍。”吳瑜章說,目前中國的物流社會總費用約占GDP的20%,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指標通常不到10%,這意味著每年的GDP中有10%的財富是被低效物流白白浪費了。通過IE程序創新,如果中國達到與美國同樣的物流效率,那僅這一項每年就增加利潤5170億美元。
在國內,已有許多企業應用IE在提質降耗、提效增益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如邯鋼在1994~1996年實施了38個IE項目,累計創利1.66億元;一汽實施IE,降低流動資金70%,提高勞動生產率90%;東風汽車公司實施IE,產量提高29.8%,廢品率下降68%。
發達國家的實踐和我國眾多企業的成功案例表明,IE是企業“富”起來的工具,是提升產業能力的引擎,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利器。正鑒于此,中國工程院郭重慶、汪應洛等13位院士于2005年10月28日向全國工業界提出了積極推進中國現代工業工程發展的建議。朱森第強調,中國工業界能應用IE的系統方法,以冷靜的眼光觀察,清醒的頭腦思考,科學的分析、分解整個價值鏈,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互動,為我國制造業的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