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水表緣何遭遇尷尬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8-09 10:00
就不久前發生在廣州大學城的破壞水表事件,業內相關人士表示,事件再一次表明人們的用水意識仍然與潮流脫節,節水概念在中國亟待普及推廣。
據悉,廣州大學城的智能水表安裝之后,就發現有私自改裝水表、甚至破壞掉水表,徹底使其失效,從而逃避繳納水費。直到問題被發現,總共有8000只水表被破壞,并給提供熱水的后勤公司造成近300萬元的經濟損失。
“這是智能水表在國內市場遇到的不小波折。”競達水表總經理席科表示。他說,破壞水表誠然與道德素質有關,但如此大規模的破壞水表行為,究其根源是智能水表在推廣過程中遭遇傳統用水意識的“阻擊戰”。而北京自來水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劉百德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初,水資源沒有今天這么嚴峻,學校、工廠、事業單位等公共領域的用水往往被看作不值錢的“大鍋飯”,不僅免費使用,而且用多用少一個樣;后來象征性的收費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破天荒了;智能水表的出現,在約束學生和企業職工用水習慣的同時,重重阻力也隨之而來。
據了解,“IC卡智能水表除了節水,還將公共領域的用水責任到人。”計量學出身又做過大學老師的席科說,“智能水表管住了隨意用水,所以使很多人感到很不習慣。”他結合多次赴歐美考察經歷認為:“中西方的節水觀念還是有很大差距。不少歐洲國家的水資源很豐富,但智能水表早已過了普及階段。關鍵是節水也體現了一種公民意識:責任、節約和公平。”而劉百德表示,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主要以遠傳水表為主,相對我國目前占主導的IC卡接觸式水表和非接觸式水表來說,遠傳水表對用水更不易監控,但由于西方人普遍看重信譽,所以破壞水表的偷水現象很少發生。
在我國,由于普遍實行階梯水價,我國家庭用水中的節約意識逐步增強,但大部分學校、工廠和集體單位仍在沿用普通水表,“大鍋飯意識”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食堂、水房的“放任自流”現象時常上演。
IC卡智能水表是20世紀末的產物,但直到2002年后,在我國才開始大面積推廣。IC卡智能水表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除了極大改善了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用水收費難、管理不方便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用水意識,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均水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來說,實可謂善莫大焉。但是,我國家用智能水表的普及率不到50%,公共領域甚至不到5%,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普及率與之存在較大差距,在節水方面的潛能遠未得到充分施展。頗具意味的是,智能水表在繼續推廣的過程中屢遭波折,讓人們對智能水表更大范圍的普及有所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