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科學發展觀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5-05 16:36 來源:《中國企業家》
走出去的企業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這不僅有利于中國,而且也會造福世界。
新年伊始,胡錦濤主席1月30日至2月10日訪問了八個非洲國家。在共和國的外交史上,國家主席專訪非洲,一口氣訪問了八個國家,這還是第一次。我聽隨同胡錦濤主席訪問的同志回來說,這次的訪問有很多十分感人的場面。所到之處,均受到非洲人民發自內心的熱烈歡迎。這次訪問十分成功,將載入中非關系的史冊,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緊張繁忙的訪問日程中,胡主席專門抽時間召開了駐非洲中資企業代表座談會,要求他們堅持牢記使命,服務大局;信譽至上,質量第一;促進和諧,造福民眾。胡主席強調,我們要努力擴大雙方利益的匯合點,增強互利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注意環境保護,不斷讓非洲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胡主席這番話是語重心長的,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要戰略方針。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考慮到國內和世界的情況,又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國內來說,我們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成就是巨大的。但毋庸諱言,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在“十一五”規劃當中專門提出了兩項硬性指標: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很顯然,中國今后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20世紀人類的科技發展進步是巨大的。但另一方面,世界的快速發展也使我們的地球面臨危機,氣候變化成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2月2日公布的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預測,本世紀全球溫度至少要升高1.8-4℃,海平面要上漲19-58厘米;全球變暖后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有的專家預測,環境污染、氣候變暖可能是今后幾十年全球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從胡主席非洲之行的談話中可以看出,我們不僅在國內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出去的企業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我們在開發資源的時候必須注意保護環境;我們在發展對外合作的時候必須堅持互利共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追求利潤,但是我們也必須要使我們企業的發展造福于當地的人民。
市場法則決定企業要發展必須贏利,但贏利絕不是一切。中國歷史上的儒商就懂得可持續發展。他們很講信譽,童叟無欺,注重產品的質量,考慮雙方的利益。這樣成功的儒商在歷史上不計其數。
日本著名企業家北尾吉孝先生寫了一本題為《從中國古典獲得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書。這本書不長,就100多頁,但我覺得值得一讀。作者說,他的倫理價值觀是從《論語》中學到的,三個字:信、義、仁。所謂“信”,就是決不反悔承諾的事情;所謂“義”,是要做正確的事情;所謂“仁”,是指凡事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
2006年10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桑頓先生(曾任高盛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跟我一起吃晚飯,他對我說:“我一輩子賺了很多錢。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個人生活就是為了錢,那他的生活就太空虛了!”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成功的企業家決不是單純追求利潤;決不是只考慮企業的利益,而不顧消費者的利益;決不是只考慮本國,而不顧外國。如果他們那樣做的話,那早就被淘汰了!所以,今后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家要牢記中央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堅持這樣做,在21世紀的世界上,中國一定會出現一個又一個長盛不衰的、有自主品牌的、全球性的、大的跨國公司。這不僅有利于中國,而且也會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