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7-24 11:05 來源:中國工業報
近日,在國家六部委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的推動下,來自數十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負責人在北京簽約成立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在國家發改委體管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看來,此舉無疑是我國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一個實質性步驟。他說:“加速、加快、加強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對于科研成果產業化來說最為重要?!?
“這只是一個開始。”多年關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也對此進行了肯定。不過,他認為,要根本解決科研成果產業化渠道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此舉又會收到怎樣的效果,還需時日。
科研創新目標需改變
潘際鑾說:“現在很多科研人員沒把研究工作與產業化目標結合起來?!彼J為,科研創新工作應該指向急需解決的國家重大課題。如:我國的重大建設工程,像三峽工程、核電工程等;那些迫切需要解決而目前沒有解決的基礎性課題;對于那些學科前沿有重要前景的課題也有必要有選擇性地進行研究。
在科研成果的評價上,應該放棄論文指揮棒的誤導傾向。一直以來,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關以SCI(科學引文索引)錄用的論文數作為衡量科研成果的水平,誰論文發表多就說誰水平高,致使眾多科研工作者只是忙于寫論文,精力過多地投向那些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成果鑒定也影響著學校和科研機關,都將成果鑒定作為科研成果的目標,而不是把經濟實用價值作為目標。
潘際鑾認為,評價科研成果應該從三方面來進行:一是經濟效果,即能否產生經濟效益、能否產業化;二是技術成效,即能否改造現有的技術,提高技術水平;三是學術價值,雖不能直接用于生產,但是在理論上造詣很高,那也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國家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大力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系統集成創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潘際鑾認為,把原始創新看成自主創新沒有問題,但在提倡原始創新時要有個度。因為,沒有前人的基礎就很難有創新,沒有自己的實踐也不可能創新。他認為,創新的途徑是前人的基礎加上自己的實踐,而不是一味追求原創性研究,挖空心思想點子卻也只能寫出一些對解決實際問題毫無意義的論文。
產業化渠道缺失
“現在國家層面上的產學研結合缺乏渠道。”潘際鑾認為,科研和企業應用“兩張皮”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很好地解決。
院??蒲杏袑嵸|性的成果了,但很多企業只對短期效益感興趣,對產業化的長期投資卻不聞不問。潘際鑾說:“科研工作往往不一定是短期的行為,有很多重要的創造,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產業化?!?BR> 潘際鑾花了十年時間研制了爬行式弧焊機器人,能利用激光跟蹤裝置自動識別焊縫位置,利用軌道爬行來進行自動焊接,解決了大型結構件焊接的問題。該機器適用于大型罐體,如球罐、儲油罐、造船等方面的焊接,在鋼廠和船廠做的實驗效果非常好。
潘際鑾說:“這個技術是國際領先,但這個技術的產業化到最近才有著落?!彼J為,這種產品技術需要在工業當中去推廣,甚至到國外去推廣,不是做宣傳推廣,而是實物在工地生產應用,但這需要很多時間。由于投資回報周期長,使眾多廠家喪失了興趣,直到最近才有一個港資企業表示出了足夠的投資意向。
潘際鑾認為,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渠道當前并不暢通,使得產學研相結合僅僅浮于表面。他說:“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一定要改變只顧眼前利益的做法,要有長遠發展規劃?!?
高梁說:“當前很多企業過分注意競爭,不注重溝通合作,也限制了某些技術產業化的進程。”在國外,企業與院校通過中介機構進行溝通非常普遍,而在國內,這方面還是空白。他認為,科研機構本身就是介于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之間,但面臨著資金缺乏等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企業聯盟來購買科研機構的技術。
此次首批四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干科研機構,將嘗試著解決渠道缺失的問題。六部委將從研發活動、創新能力建設和營造政策環境等方面加大對聯盟的支持,力圖構建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
而在潘際鑾看來,產業化相結合的理想境界應該是類似于他當前所接到的任務,鐵道部邀請他去解決高速列車軌道的焊接問題?!斑@才真正實現了科研成果運用于產業中?!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