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企業須加緊優化產業結構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7-19 11:11 來源:中國工業報
雖然企業對國家調整出口退稅的動機表示理解,但退稅政策和人民幣匯率升值等政策調整使得企業面臨利潤嚴重下降,甚至虧損的局面即將成為事實。
在商務部近日組織的與部分紡織和輕工外貿企業座談會上,來自北京、四川、廣東等地的紡織服裝和輕工工藝品企業代表均表示,輕紡企業從接單到安排生產、出口至少需要3~4個月的時間,許多固定的老客戶已將全年的訂單計劃安排下來。與以往不同,由于近期進行的出口退稅下調沒有過渡期,對在手合同影響很大,企業對外提價很難,靠自行消化只能解決很少一部分,其余壓力無從化解,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停工或關閉。
談及當前的現狀,多數企業認為,當前我國輕紡產品出口競爭優勢正在減弱,周邊國家競爭力在快速提高,許多客戶已經或準備將訂單轉向這些國家,企業普遍感到9月份以后合同訂單將會大量減少,工廠開工將會明顯不足,明年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業內專家對此同樣表示,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等影響,紡織品服裝出口雖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大挑戰。下半年將可能出現出口企業所能承受成本的臨界點,屆時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企業將因此被淘汰出局。預計下半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將出現一定的增速回落,增速在10%~12%;而全年會依然保持10%~15%的水平。同時,出口的內在結構,包括產品的檔次、附加值以及市場結構等,將逐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對于下一步將對加工貿易政策進行調整的消息,與會企業表示,由于目前負擔已經非常重,所以希望相關部門慎重考慮,特別不要因為政策調整把真正想進口高檔面料、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企業限制死。同時,今后有關部門在進行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時應從兩個方面給予考慮。
一是我國各產業情況不同,國家在出臺政策時,一定要建立聽證制度,深入調研,廣泛聽取企業和行業意見,多從行業和企業生存、發展考慮,出臺政策一定要有過渡期,不能讓企業全部承擔因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損失。
二是輕紡行業是我國在國際市場具有比較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關系到幾千萬甚至上億人的勞動就業和社會與民生穩定,國家應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考慮,既要靠政策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和貿易轉型,又要從實際出發對企業的爬坡給予更多支持。
相關鏈接: 歐盟不再延長對我紡織服裝進口配額
2007年12月31日之后,歐盟將不再延長對從我國進口的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配額。與自由貿易相比,配額意味著增加了出口的額外成本,因此,取消配額意味著價格優勢的回歸。但業內專家表示,隨著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的相繼結束,我國紡織業將不可避免地再次進入一個貿易摩擦高發期。2008年之后,歐盟雖不會采取配額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但諸如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舉措卻難保不出,國內紡織企業對這些新的變化還需做好充分的準備,政府部門應在對歐美設限地區紡織品出口方面做好引導工作。紡織品出口要實現可持續的增長,不僅僅體現在量上,更要體現在結構優化和產品的檔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