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將是采棉機市場啟動的最佳時機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7-17 10:27 來源:中華機械網
2006年秋季,當很多棉農為招不到拾花工而發愁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一團八連的承包戶卻由于使用了采棉機采棉而顯得悠然自得。八連承包戶安美娟說:“我承包了72畝棉花,要是不用采棉機,每年光是招拾花工拾棉花,我就得花去萬把塊錢。你想,拾花工不好找不說,招來后,有時拾花價是天天都漲,一個秋季下來,操心不少,還掙不了幾個錢,都付給拾花工了,機采棉就簡單多了,劃算!”
新疆是我國生產條件最優越,增產潛力最大的高產、優質棉生產基地,是全國惟一的長絨棉產區,其棉花種植面積達1800萬畝,每年棉花總產量超過200萬噸,占全國棉花總產量近1/3。近年來,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和單位面積產量的不斷提高,棉農對采棉機的市場需求大幅攀升,使國外采棉機得以“長驅直入”,面對價格不菲的國外采棉機,棉農們企盼著能早日用上具有良好性價比的優質國產采棉機。
手工采棉:棉花何以朵絮歸倉
每年9~10月是新疆棉花采摘的季節,為了保證豐收的棉花朵絮歸倉,除現有的棉農外,小到剛進學校的學齡兒童,大到白發蒼蒼的退休職工,還有千里迢迢從四川、河南、甘肅、安徽遠道而來的季節拾花工,每天都披星戴月奔波忙碌在一望無垠的棉田里。即使這樣,有些年份還有成千上萬公斤棉花因降雪而被覆蓋在大雪下,損失浪費姑且不說,還要影響騰地秋施肥以至翌年農業生產。不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植棉區的各位團長著急,植棉戶發愁,人人都恨不能長出三頭六臂,動員、再動員、擠時間、上勞力,機關、學校、工商企事業單位凡能抽出拾棉花的全部都上,拾花日定額也由每人每天采摘籽棉60公斤,上升到70公斤、80公斤,勞動競賽期間甚至達到100公斤以上,但算來算去還缺十幾萬個拾花工/日。況且秋季又是玉米、甜菜等大秋作物的收獲期,拾花人數不可能天天上齊上足,若遇上秋季雨水較多或降雪較早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
隨著國家植棉戰略的轉移,新疆的植棉業必將有一個長足的發展,那么僅靠“人海戰術”采摘顯然是行不通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機局的李生軍局長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擁有棉田約738萬畝,從兵團目前的情況來看,90%的土地還是由農民工手工采摘,兵團每年手工采摘的棉花大約20億公斤,按每公斤棉花采摘費..9元來計算,這就意味著兵團每年支付給農民工的采摘費將近18億元,再加上農民工的吃、住、保險以及來回的路費,每年的勞務費就將近20億元。如果以機械化采棉代替手工采棉,僅這一項就能節約10億元資金。
采棉機市場:國外產品一統天下
與內地棉區相比,新疆棉區具有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明顯優勢,即人均種植面積大、擁有大面積高產連片棉田等,加上降低物化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新疆有望在我國率先實現棉花種植的全程機械化。李生軍局長指出,如果采用機械化采棉,僅新疆一地的采棉機需求量就高達3000臺。以每臺160萬元人民幣的國外引進價計算,市場之大,足以令跨國公司趨之若鶩。
近年來,一些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緊盯我國采棉機市場,加緊擴大市場份額。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等公司的商務代表、技術人員不斷前往新疆棉區,搶占這塊迅速成長、需求巨大的市場。為了擴大中國市場份額,約翰•迪爾公司正在考慮在新疆石河子設立采棉機零配件或營銷網點,當地政府承諾在設立分廠和營銷網點的基礎上,幫助該公司開拓市場。與此同時,瞄準機械化采棉后的清理加工市場,美國拉瑪斯公司等清花設備生產企業也加大了在中國的營銷力度。
國產采棉機:想說愛你不容易
2002年,貴州平水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農機院收獲研究所通過產學研方式合作,進行改進設計后研制生產的4MZ-5型采棉機取得成功并填補了國內空白。該產品除變速箱、液壓泵和馬達、部分閥及油缸進口外,其余全部國產化。
國產采棉機械及清花設備盡管極具價格優勢,一臺售價大約在125萬元,性能接近國外產品,但因科研投入有限,所用的工藝較為落后,產品自主開發能力較弱,尚未形成批量生產,加上現有機具的穩定性、可靠性還有待提高,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
“即便如此,國產采棉機的研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提高了我們與國外廠家討價還價的能力。”李生軍局長如是說。
但每年棉花采摘的困難仍需解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今年準備再從國外進口400臺采棉機,以緩解棉花采摘勞動力短缺的矛盾。
專家指出,推廣應用機械化采棉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從近期看,采棉機仍需靠進口,但從長遠看應以國產機為主導。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應加大國產設備的研制開發力度,加快定型產品的生產進程,提高機具利用率和作業效率。
另外,購買一臺采棉機大約需要120多萬元,而很多農民往往經濟承受能力有限而抑制了本來應有的消費需求,需要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配套支持。
采棉機械化:任重而道遠
采棉機只是棉花采摘的一個環節,在國外,從棉花種植到采摘直至后續加工,早已實現了高度機械化的“一條龍”作業。實踐表明,對任何一個環節的不重視,都會使機采受到限制。如選籽環節,種子的異性有可能導致棉樹的高低不齊,直接影響采棉機的采摘質量。再如催熟劑,如果棉花有的成熟有的不成熟,需要機灑催熟劑。
“一條龍”作業對工業企業來說有較大商機,因為采棉機只是其中一個設備。選籽機、播種機、脫葉機以及“一條龍”生產線中價格最高的清花生產設備,在國內還處于空白階段,商機更是無限。據了解,國內共有28條清花生產線,其中11條為進口設備。每條進口生產線價格為200萬~300萬美元,市場更是大的驚人。棉花機械系列配套設備,價格更是不菲。清花加工線,打包機(即棉田轉運系統),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需要200組,全國的市場則更大。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機械化采棉,目前還沒有進入大規模擴展的時期,未來10年將是其啟動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