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5-09 10:10 來源:中國工業報
閱讀提要: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數量、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手段隱蔽,對我國產業發展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甚至對某些產業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中國知識產權糾紛的高發期已然提前到來。
揮動知識產權大棒,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對付中國最具實力挑戰者的常規武器。在諸多專利之爭中,跨國公司用侵權的指控打壓中國競爭對手,謀求更大的市場利潤,拖住我國企業前進的步伐是其真正目的。
加入WTO以后,名義上我們每一個企業都有資格參加國際競爭,可事實并非如此。目前國內外企業的競爭不僅包括核心技術、制造能力,還包括標準、知識產權等,國內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制造權力的爭奪時代。
在20世紀末之前的一二百年中,發達國家以其傳統民事法律中物權法為重點武器。近二十以來,為與知識經濟的發展相適應,這些國家逐步轉變為以知識產權法為重點武器。我國只有牽住自主知識產權這個“牛鼻子”,使中國經濟這頭“牛”跑起來,中國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再現民族復興。
發達國家一般不會批準讓外資收購本國行業龍頭企業或著名民族企業。民族企業是政府得以執政的物質基礎,政府對于振興民族企業負有第一責任,目前急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從而真正鼓勵我們的民族企業肯付出重要和持續的代價,爭取獲得控制核心技術發展的主導權和市場競爭優勢地位。
忍無可忍 正泰起訴施耐德侵權
2006年7月30日,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施耐德電氣低壓(天津)有限公司生產的小型斷路器侵犯正泰專利權為由,向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公正的裁決,以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
2007年2月5日,正泰變更訴訟請求,要求被告施耐德低壓(天津)有限公司賠償因侵權行為給原告造成的損失,計人民幣334869872元。理由是施耐德的五個產品已落入正泰的專利保護范圍,其行為已構成侵權。“經審計,被告在2004年8月20日到2006年7月31日期間共生產銷售上述侵權產品達883670662元。按利潤率計,獲利334869872元。”
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施耐德電氣工業集團,2006年銷售總額137億歐元,是世界低壓電氣行業的第一大巨頭。中國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銷售總額約為180億元人民幣,已連續多年名列國內低壓電器行業第一。近來,施耐德先后在國外起訴正泰專利侵權的案件18起;在國內起訴正泰的專利侵權案6起。而正泰于2006年7月首次起訴施耐德。兩方爭斗日趨白熱化,個中細節,值得玩味。
并購之爭施耐德意在控制本土企業
進入中國19年來,施耐德已控制和收購了上海機床電器廠等15家國內著名的電器龍頭企業。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2006年銷售額為96億元,在中國低壓電器的高端市場優勢明顯。施耐德采取的一貫策略是合資控股后,進行文化移植,“雪藏”內資品牌和“冷凍”內資企業新產品。
從1994年起,施耐德首次提出以現金方式收購正泰80%的股權,第二次又提出收購正泰51%的股權,隨后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過了十多年;2004年,施耐德與正泰第三次走到談判桌前,施耐德提出收購正泰50%的股權。正泰當時建議將雙方在中國的所有資產合在一起,施耐德同意保留正泰品牌,但是出口渠道必須由施耐德掌握;結果雙方還是沒有達成一致。
施耐德并購正泰,合資公司產品使用正泰品牌,但定位國內低端市場,不許出口,正泰原有的國際營銷網點取消,國外銷售由施耐德負責,其實質是讓正泰做施耐德在中國的貼牌加工廠。而正泰提出品牌自主,國內外、中高端市場銷售不受限,雙方各自擁有的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均作無償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