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8-01-08 16:23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網
元月2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躍升至每桶100美元,創歷史新高。化石資源的緊缺已成為人們無法回避的問題。生物燃料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已成為化解資源危機和全球氣候變暖的有效“良方”。剛剛頒布的美國新能源法案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根據該法案,到2020年,美國汽車工業必須使汽車油耗比目前水平降低40%,使汽車達到平均每加侖燃油行駛35英里(1英里合1.6093千米)的水平。這是自1975年以來美國國會首次通過立法提高汽車油耗標準。此外,法案還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的用量達360億加侖。
布什在簽署該法案時稱,美國面臨最為嚴重的長期挑戰是對石油的依賴性,而新法案有效應對了美國的這一弱點。它標志著美國在減少石油依賴性、應對全球變暖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學術界在對待生物燃料的態度上則謹慎得多。對于目前已大規模生產的生物燃料如玉米乙醇和生物柴油,學術界目前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的專家認為,汽車用玉米乙醇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汽油低40%;但也有專家指出,從產品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來說,這種生物燃料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甚至比汽油高50%。
與化石燃料不同,生物燃料是可再生的。人們最為熟悉的兩種生物燃料是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所謂生物乙醇通常是指從玉米、小麥、甘蔗等植物中提煉制成的一種酒精。生物柴油通常是由大豆、棕櫚油、其他植物油或動物油為原料制成。這些燃料不僅可再生,而且由于其以植物為原料,因此可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然而,另一方面,這些生物燃料在生產過程中卻會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并排放到大氣中。
有專家稱,生產生物乙醇需要大量能源。首先,生物乙醇的生產設備及工藝均需用煤作為動力。而且,生產玉米等作物需施用化肥,而制造化肥需要化石能源,開動拖拉機收割這些作物也需要汽油。也就是說,玉米轉化成乙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化石燃料作為能源,還要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另外,如果為開辟新土地種植生物燃料作物而砍伐森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也會大大減少。美國伯克利大學的專家指出,1公頃的森林用地如果變成生物燃料所需的植物用地,30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150噸的碳量。
此外,以玉米、大豆和棕櫚油作為生物燃料的原料,還可能產生另一個問題。原本用于生產糧食的作物由于生產燃料造成供應不足,勢必引起價格的波動。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越來越多的棕櫚油被用于生產生物燃料,導致國際市場上棕櫚油價格增長了將近一倍,每噸漲至約900美元。
也有人提倡應用第二代生物燃料技術,即以秸稈、牧草等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滿足需要。但仍有研究人員持不同意見:使用非糧食作物生產生物燃料也非萬能。一是發酵成本和效率遠遠達不到要求,二是如果為了種植這些作物砍伐森林或占用耕地,將會造成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污染,或使糧食供給更加緊缺。學術界對此的爭論,或許在將來某一天科技創新成果實現重大突破時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