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4-08 15:23 來源:中國電子報
2025年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造基礎的重要之年。4月1日,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2025賽迪論壇“十五五”規劃分論壇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集群、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產業、中小企業等成為關鍵熱詞。
推進新型工業化要統籌好“四對關系”
“十五五”時期是完成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是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規劃的關鍵時期。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副書記胡國棟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縱深推進之年,更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造基礎的重要之年。“十五五”規劃的研究編制要做好三點:一是深刻把握“十五五”規劃與國家戰略的關系;二是要深刻認識“十五五”時期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三是深刻促進“十五五”規劃與政策協同。
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何穎看來,“十五五”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主要統籌好“四對關系”:一是高質量供給引領和滿足內需的關系;二是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三是產業國內根植與海外布局的關系;四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十五五’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注重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將產業需求作為主導,通過科技創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將產業優勢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底座上。”何穎說道。
未來產業保持領先
隨著數字技術不斷蓬勃發展,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賦能應用,工業化和信息化領域邁向發展新階段。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陳淥萍介紹,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技術加速迭代:AI專用芯片和量子計算的突破將推動計算硬件實現高效能、低功耗和綠色化的跨越式發展;數據質量大幅提升,跨領域數據融合加快,合成數據應用增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加強;模型在規模與效率間實現新的平衡,從“更大”向“更智能”轉變,輕量化模型與高效算法成為研究熱點。“具身智能的感知和控制技術不斷得到革新。在感知層面,高分辨率、低功耗且具備多模態感知能力的傳感器將大量涌現;在控制技術層面,基于模型預測控制(MPC)與深度學習的混合控制策略將得到廣泛應用。未來,軟體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為具身智能帶來新的機遇。新型軟體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將推動軟體機器人在醫療康復、災難救援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陳淥萍說道。
生物制造是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的關鍵領域,是制造業做大做強的重要抓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所長李博洋表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生物制造全面崛起的關鍵時期,生物制造技術應用空間不斷拓展,預計到2035年,生物制造滲透率達到15%,先進生物制造產業及相關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為此,要構建“創新+產業+管理服務”等三大體系,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技術裝備等“7+1”生物制造產業體系。“未來,生物制造技術將進一步與工程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深度交叉融合,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制高點。”李博洋預測道。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邵立國表示,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在推動國家級集群向世界級集群邁進的過程中,要充分聚焦集群“鏈接”功能的實現,推動集群綜合競爭力加快提升。具體而言,要強化“集群”思維,轉變產業發展模式和政策支持方式;要鏈接“產學研”,激發技術創新“協同效應”;要鏈接“上下游”,營造產業發展的“生態效應”;要鏈接“大中小”,強化區域協作“分工效應”。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看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制造強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走在前列。“十五五”期間,我國在制造業方面仍然擁有規模優勢及創新優勢,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方面仍有望保持領先。
此外,工業的現代化水平決定了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擴大工業領域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對優化供給結構,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李楊表示,未來,工業投資要探索新的增長點與新模式的航向,一要識別優勢產業,挖掘培育新支柱;二要遴選優質項目,著力打造新亮點;三要豐富政策供給,優化服務新環境。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
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企業,企業強工業才能強。當前,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數量90%以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龍飛建議,“十五五”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與中小企業發展緊密結合,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在創新、就業、民生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促進專精特新發展壯大的同時,關注“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聚焦企業發展訴求,強化精準施策,優化發展環境,培優和普惠并重,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張赤東分析指出,產品創新是當前中國企業創新的主要模式,在規模分布上,中型企業創新類型表現不同;在行業分布上,不同行業的企業技術創新類型差異十分顯著,在以產品創新為主的行業中,通用設備制造行業中進行產品創新的企業占比最高。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張赤東提出提升行業領軍企業國際競爭力、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深化改革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等四點建議。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賢海華表示,下一步,廣西將重點做好以下四點工作:一是共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二是打造面向東盟的進出口制造基地;三是建設沿邊臨港產業園區和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四是建設國家重要產業備份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
長沙市國鏈安全可靠計算機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楊一藝表示,中心將堅定不移跟進國家戰略,毫無動搖堅持湖湘自主安全計算產業特色,以市場為導向,以長株潭一體化為契機,積極投身區域合作,拉動集群之間的融通發展,共創區域繁榮新景象。
在圓桌會議環節,相關專家就“十五五”時期如何探索區域協同新實踐、前瞻未來產業新布局等議題進行了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