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綠色塑料"帶來無限商機
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7-08-21 08:56 來源:慧聰網
想一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們用的一次性餐具、拉拉隊用品、場館標志牌等這些原來使用后被稱為“白色污染”的塑料制品,一下子變成了可以回歸大自然的“綠色塑料”,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綠色塑料”學名叫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種不依賴于石油資源,以淀粉、植物油和維生素等為碳源的可再生資源,是通過生物技術轉化為聚合物的綠色材料。
“在我國石油資源短缺、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白色污染十分嚴重的背景下,推動生物降解塑料的應用乃至催生一個新的生態塑料產業,是產業轉型的一個重大方向。”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陳國強在日前召開的“面向奧運服務的生物降解塑料研討會”上說,這種轉變將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起到巨大的宣傳作用,也可以推動生物技術和材料的合作,解決我國大量發酵企業“吃不飽”的問題。
事實上,生物降解塑料已經在世界多屆奧運會和大型博覽會上得到成功使用。陳國強說,北京奧組委提出的“綠色奧運”的理念,與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十分吻合,這對國內各生物降解塑料企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消息,降解塑料制品在北京奧運會將大有可為。
生物降解制品廠家瞅準“奧運后”經濟
其實,我國已有不少生產廠家開始對生物降解塑料展開研發和生產工作。
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由葡萄糖組成的可塑淀粉生物降解塑料(PSM),可用于一次性餐具、酒店用品、工業包裝等領域;寧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種生物可降解塑料(PHA),具有更好的抗熱濕氣性能,可以在食品包裝上大顯身手;內蒙古蒙西分子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研制開發的二氧化碳聚合物降解塑料,用在農業地膜上效果很好;臺灣瑞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運用玉米等植物淀粉發酵后,再經過聚合制造出的植物塑料(PLA)特別合適于餐飲用品、服裝制造等領域。
很多企業家表示,奧運只是一個機遇,各企業更看重奧運會后的經濟效益。
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塑料總使用量為2500萬噸~3000萬噸,估計到2010年將達8000萬噸。而生物降解塑料就是可以代替普通塑料的產品。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生物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包裝領域每年需要約150萬噸、無紡布每年需要30萬噸~60萬噸、農業地膜每年需要100萬噸、一次性日用雜品和部分醫療材料每年需要約50萬噸……因此可降解塑料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臺灣瑞旗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潘威志說,很多生產生物降解制品的企業并不是指望在奧運會上賺錢,而是想借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機會讓廣大公眾認識到生物降解材料的新性能和環保的新優勢,這樣對企業來說在中國才有未來的經濟效益。
北京漢諾科創公司董事長程國仁博士更是看準了“奧運后”經濟,他說,通過綠色奧運的契機,可以使農業、工業、紡織業等很多領域真正使用上生物降解制品。奧運會過后,很多企業就可以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大力開發與生物降解制品相關的產品。比如,生物塑料鉛筆盒、淀粉全生物降解拼插及剪貼兒童玩具等等。這種特性的物品,不會對孩子有任何毒害。
企業、專家呼吁政府大力支持新產業
隨著近年來我國綠色材料產業迅速崛起,對于需要培育的新興產業,專家和企業家共同呼吁,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新產業發展。
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說,我國現在已成為生產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國家之一,政府對其顯示出強烈的興趣和意愿,目前,也已制定了各種政策和法規,但是,從總體上看,這一行業仍處在有待于對技術進行更加深入研究、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拓寬用途并逐漸推向市場的階段。
陳國強指出,針對我國生態塑料等綠色材料,盡管許多部門都出臺了許多文件,但“文件不是法律,往往浮于表面,對產業發展不具有切實的推動意義”。以綠色材料的推廣應用來說,隨著產業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會馬上會配合產業趨勢出臺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促使本國公眾采用綠色材料。但是,我國的企業由于不能及時得到政府的政策或稅收支持,往往與政府的目標相分離,導致了許多企業的產品都向國外出口,而在國內的市場卻十分有限。據了解,寧波天安、北京同泰等綠色材料企業的產品大多都以出口為主。
潘威志認為,把可降解材料真正推向中國市場,需要國家政策、法律、資金扶持以及科研與企業界兩方面的互動。如何整合資源,在新形勢下求得共贏,是該行業需要破解的問題。
盡管如此,企業家們對生物降解制品在未來的發展十分有信心,他們表示:“綠色奧運”的召開,“循環經濟”的提出,以及媒體、環保組織的積極呼吁,都為可降解塑料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輿論空間。同時,國家的“三農”政策給以農作物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材料生產企業一定優惠措施,石油價格上漲為替代能源的生存打開了方便之門,將會鼓勵更多的規模企業開始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和技術研發,將會有力地推動相關產品在技術上和商業上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