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8-09-27 09:24 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網站
9月19日,馬云在云棲大會上專門闡述了其“新制造”的概念,并希望他提出的這個“新制造”能延續他前兩年提出的“新零售”所開創的奇跡,給世人指明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這兩天,馬云的“新制造”也確實引起了普通民眾的關注,吸引了不少眼球;阿里研究院甚至發文說,馬云提出的“新制造”戰略將影響全球。這未免有點兒過了。
為分析馬云提出的“新制造”到底新不新、到底能否影響全球,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演講都是怎么認識“新制造”的。
馬云并沒有專門定義“新制造”,不過從其演講中,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1、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2、按需定制、個性化、智能化;3、用好互聯網、物聯網(IoT)、云計算、大數據。
仔細分析這些內容,我們發現,馬云所提出的“新制造”并沒有多少新的內容。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來看:制造業服務化進程已經進行多時了,信息化還在加速這個過程;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其制造業服務化過程,像IBM公司,老牌制造業企業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甚至提出了“要做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的發展目標。就“按需定制、個性化、智能化”來看,近年來“規模化定制”和“無人工廠”在一些先進制造業企業已經日益普遍了,我國的海爾公司多年前就首創“互聯工廠”,探索規模化定制。就“用好互聯網、IoT、云計算、大數據”來看,在國內外工業界,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等相關概念已經熱炒多年,在北京每個月甚至都能碰到多場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論壇或研討會,這些概念都被炒得有點兒泛濫了。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將馬云所提出的“新制造”簡要地概括為“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近年來,圍繞制造業如何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世界各大工業發達國家都在進行深入探索,也都提出了相應的戰略與政策。例如,幾年前,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提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計劃,日本提出了“工業價值鏈計劃(IVI)”和“互聯工業”計劃,我國也在2015年提出并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所以,馬云的“新制造”充其量也就是對國內外工業制造業最新發展趨勢的概括罷了。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趨勢開始日益趨同,平臺化成為各國共同的選擇。2015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和德國西門子公司幾乎同時推出自己 的工業互聯網(或工業4.0)平臺,全球工業制造業由此迎來平臺競爭時代。這個轉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將從根本上顛覆人類工業制造業發展模式,也將深刻地改變未來國際產業分工與國際貿易競爭格局。為此,我在2016年撰寫并對外刊發了內部調研報告“盡早啟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搶占國際有利地位”。盡管本報告是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領域的開篇之作,卻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產生廣泛的影響,引發了當前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熱潮;2017年11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將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上升到“兩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地位。為落實該指導意見,工信部近來密集地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政策措施。
不過,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這個新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趨勢,在馬云所提出的“新制造”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響應和重視,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遺憾。
制造業一直被看作是利潤薄、地位低、辛苦操勞的行業,長期以來不受賺慣了快錢的互聯網企業的青睞,馬云也在其演講中承認,盡管“新制造”是未來發展趨勢,但阿里巴巴沒有進軍制造業的打算。
制造業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是一國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我國的制造業雖然從總量上講早已經躍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強”,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技術領域,當前急需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然而,這些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人才和資源主要集中在BAT等互聯網行業、企業中,只有BAT等互聯網企業真金白銀地進入工業制造業,才能真正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馬云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是我國互聯網行業的重要標桿之一。他在云棲大會上高調地宣揚其“新制造”理念,對當前我國的“兩化深度融合”進程肯定會產生積極的利好效應。但是,在推進“新制造”的過程中,BAT等互聯網企業一方面必須克服“泛娛樂化”的慣性思維,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葉公好龍”的心態,放下身段,切實地投入到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