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6-08-15 12:01 《中華工控網》原創
近日,有權威人士表示,中央已經開始對壟斷行業的收入狀況進行一定的調節,并通過其內部改革,將收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國家電網公司率先開始具體實施。這位人士還表示,盡管“壟斷”一詞目前還無法準確定義,但國家電網公司毫無疑問應該歸于此列。
風口 12萬元央企最高人工成本
年報顯示,利潤排名前40家央企,瓜分了6000多億央企利潤中的95%。其中有12家企業利潤超過了100億。這“十二豪門”囊括了央企總利潤的78.8%。“十二豪門”主要來自壟斷企業,如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運輸和電力系統,即傳統的煤、電、油、運行業。財大氣粗的后面,是央企員工令人艷羨的收入。中國移動,11.2萬人花掉了136.7億元的人工成本,人均12.36萬(此處職工人數仍然用的是2004年度的數據)。
該年度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東部省份是2.24萬元,中部地區1.5萬元不到。而“十二豪門”人均人工成本,中位值在6萬~7萬元之間,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3~4倍。
浪尖 40萬元國網公司處長年薪
據有關專家透露,國網公司的處級干部年薪在未調整之前約為30萬~40萬元,司局級干部約為50萬~60萬元。
而在上述收入中,工資占其中不到50%的比例,更多的收入以各種“額外獎金”的形式發放,“比如完成任務獎啊,超收電量獎啊。”部分員工每月住房補貼達數千元。
有電力監管部門人士也證實了國網公司處級和司局級干部擁有上文提及的普遍收入水平。在某些區域電網公司,工資占收入的比例較小,其余部分也有以巨額保險的形式按年發放。這位人士表示,原在中西部電網系統工作的他,曾領過的單項最大保險金額超過10萬元。
解壓 電力系統大刀向內
以電力系統為代表的壟斷行業過高收入,已是眾人眼中一道高懸的電門,成為當下收入分配改革討論中的“眾矢之的”———之前,2005年審計署的審計已經給電力行業貼上了“系統工資增長過快,沒有統一的分配制度”的標簽。
“電力系統要降工資了。”“下個月就開始執行了。”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從5月份起,江蘇電網系統各單位主要負責人開始按公司確定的基本薪金發放工資。7月14日,華電集團召開員工大會,要求各級單位“規范本部員工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國家電網公司已在內部會議上要求,“各單位2006年工資總額實際發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發放水平之內,一律不得在工資總額以外發放工資性收入”。
探究 紡錘體工資結構
籠統的說電力系統的工資收入高并不正確,這是一個梯度。“供電的收入要比發電的高得多,發電的又要比電建的好。”某電廠職工小陳這樣認為。這樣的梯度之下,一個紡錘體工資結構出現在電力行業。
高端:電力公司老總,年收入過百萬元。
中部:屬于兩頭不靠的紡錘體的大部分。在全國而言,收入雖然沒有達到此前外界所報道的15萬元,但也遠遠高于當地的平均收入。
低端:農電工,月收入500且沒有養老保險。(以及沒有全民身份和集體身份的臨時合同工)
解析 身份:工資高低之界
身份差距造成了這個巨大的低端———在電力職工中,存在著全民身份、集體身份和臨時工的差別。全民身份和集體身份在工資福利水平相差不大,但在交納公積金和養老保險時,全民身份遠高于集體身份。而臨時工則在福利水平上與兩者相去甚遠,甚至沒有正常的養老保險和公積金。紡錘體的上端是電力系統科級以上的干部———由于電力系統從去年開始普遍實行年薪制,雖然有地區差異,但普遍是當地平均收入的5倍并不是一個高估的數目。
結語
從工資計劃管理、加工資收入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和規范工資收入來源著手———國家電網公司一系列文件使得此次減薪來勢洶洶,但這是否能沖擊工資收入之外最重要的“第三產收入”,又是否能改變目前電力行業的紡錘形工資結構?
人們說,通往電門的階梯高高在上———壟斷地位多年來少有打破,這才是電力系統高收入的牢固基石。人們懷疑,在相關改革尚未配套的情況下,減薪風暴會不會又是一場過眼云煙?(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