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3-11-27 22:03 《中華工控網》原創
張智躍對記者說,現在產業升級了門檻高了競爭更殘酷,不是6個人爭激烈,3個人爭就不激烈,其實越是高等級的競爭越是激烈。
柳市的危機感和雄心
機遇的確造就了柳市,但令柳市鎮書記吳存忠很憂心的是,新一輪電力投資,需求層次不同了,需求向中高壓、向輸變電產品發展,而這恰恰是柳市的弱項。吳書記認為,對柳市而言挑戰大于機遇。
記者對十幾家民營企業調查下來,發現這些身家巨富的溫州老板們大多與書記一樣危機感十足,認為行業和本企業面臨的挑戰大于機遇。
德力西集團顧問趙瑞馨認為柳市產業結構升級面臨很多困難:柳市產品的優勢頂多是在低壓,產品結構還跟不上需求;產品檔次低,未來幾年陷在這一漩渦中會很困難。
受聘于正泰的老專家王書成認為低壓電器沒有高端的,柳市產品的特點是低成本低價格,國家重點大型項目很難進去,這些項目首選的首先是跨國巨頭的產品,其次是國營大企業。王書成認為未來5年內很多企業都將為大企業所兼并。
長江電氣集團董事長施中旦認為,此次電力投資機遇是高檔次的投標機會,與以前的低檔機會不一樣。施中旦是位穩健的保守派,他1976年就開始搞工業電器,是柳市最早入此行的。施中旦一直認為工業電器不能做大,利潤越來越低了。將來柳市鎮不可能有20幾家集團一起搞工業電器,3家了不起了,施斷定這種變化5年內必定發生。據他估計,目前柳市企業應收帳款至少達20億,有些企業實際上已經破產了。所以施中旦提早行動,逃離工業電器向環保產品轉型。
2000多家企業里面哪些將是未來的勝出者呢,人民集團董事長鄭元豹雄心勃勃,堅信機遇大于挑戰,當屬柳市樂觀派的代表。鄭為自己的企業命名“中國人民集團”,人民集團近兩年可謂異軍突起,被稱為是柳市發展最快的黑馬。鄭老板告訴記者事實上人民目前生產的高壓電器產品和成套設備已成為新的主導產品,鄭元豹吐露雄心“要吃跨國企業”,很多同行不信,鄭元豹坦然一笑堅守自己的鴻鵠之志。鄭認為目前民營電氣企業的出路有兩條,一是到國外辦公司開廠,擴大產品覆蓋率;二是投資內地,抓住國企改革良機,求得低成本擴張。去年鄭進軍上海,一口氣重組了上海34家企業。
人民集團去年銷售額60億,當記者問“這不是直逼正泰(去年銷售額80億左右)了嗎?”鄭輕描淡寫地回答“超不超那是我自己的事”。
吳存忠的態度是:對單個企業的發展模式政府不要過早下定論。政府應明確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引進外資。吳說,柳市的民企去內地重組國企,看起來是資金外流,但也是好事,關鍵是能借此提升柳市產業結構;對引進外資不多的柳市,他們在扶持一項中美合資管道項目的同時,另辟蹊徑,走貼牌生產的路子,吳認為為國外知名企業貼牌生產,同樣可以打造先進電器制造業基地。
據吳存忠介紹,柳市工業電器企業界內部也在進行三方面的整合:一是企業由單一產權向股份制轉化;二是行業內企業群體的整合,個體工商企業已從1999年的2340家減少至2000家,法人企業已從1999年的827家增至1200家,銷售額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已從1999年的68家上升到193家,集團公司近20家;企業協作關系整合方面,吳說,柳市企業是真正的零庫存,零部件采購付款期長達3-6個月,這樣就利用了民間的游資,降低了成本。
至于國際化,吳存忠認為主要存在規模、技術、人才三方面的差距。2001年施耐德全球銷售額897億,而2002年柳市全鎮總產值才120億,僅相當于人家的15%;柳市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很大,但吳認為,實際上只要關鍵技術突破了,關鍵的高檔次人才解決了,追趕還是會很快的。
國資拍賣最新進展
上海電氣許偉倫告訴記者,目前民營企業入主電站主機的還沒有。一是主機制造投入太大,回報期比較長,還不適合民營進入;二是還不到民營進入的時候。電站裝備制造是國家制造業水平的代表,許說上海電氣從某種角度講就是上海國有企業的象征。幾年前定價權還在國家手里,是計劃經濟最后放開的一塊,有時國家有關部門還要開交貨協調會,以保證重點項目的進度。
盡管民營還未有染指主機制造,但國企制造巨頭已開始自己行動起來了。許偉倫說行業整合是必然的,這是世界規律。全世界的發電設備制造也就集中在西門子、阿爾斯通、GE、三菱、日立這么幾大家手里。
東北電集團一位高管對記者說,眼下的機遇太好了,一定要抓住時機調整企業啊,現在是國家大環境在幫忙,2020年之前電氣市場都會不錯,這不是我一個人說好,實在是大家都說好。
三大動力最先大行動的是上海電氣,上海電氣從去年初開始調整,今年初拿出80億、100個項目拍賣,引起轟動。記者從上海電氣宣傳部孫部長處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現在40-50%的項目已有買主,民營占買主的大多數,其余多為海外資本買走。
許偉倫說,上海電氣原來傳統產品門類太多了,各種零配件都自己生產,大小企業有500多家,其中包括六七個萬人大廠。現在正在進行企業結構和資產結構的整合,經過調整上海電氣主要發展發電設備、軌道交通、環保設備、機電一體化四大產業。
據記者了解,上海電氣此次調整的原則是:大量的不能自我壯大的企業整廠轉讓;各核心主業部只壯大主業,剝離副業;80億以外,內部還有100余家企業退出,有改民營的,有股份轉讓的,有關閉的。另還有1000余家三產類公司要退出;本來就是主導產業的,主體產業進一步精悍提升,如汽輪機廠大而全,鑄造、煉鋼、煉鐵全自己干,現在要向外部采購。
信息來源:中國機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