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3-11-25 23:57 《中華工控網》原創
歷史恩怨漸遠經貿合作升溫
長期以來,中印兩國關系因邊界問題一直相對平淡,1962年,兩國甚至兵戎相見。今年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中國與印度將貿易問題放在領土紛爭之上,外交關系的改善迅速推動擴大了世界增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的商貿聯系。10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舉辦了印度制造產品展覽會。這被認為是印度總理瓦杰帕伊6月訪華的后續成果。
印度的軟件和信息技術公司率先開展對中國的貿易,制藥、鋼鐵和汽車零部件生產商緊隨其后。與此同時,中國低成本的消費品和電子產品也加快了向印度的出口。
印度最大的技術培訓公司NIIT公司于1998年進入中國,迄今為止已在中國25個省份建立了120個培訓中心,其中國業務已成為它海外最大的培訓業務。其他印度軟件巨頭,如Infosys科技公司和塔塔咨詢服務公司等,也追隨其西方客戶進入中國市場,希望中國成為其亞太業務經營基地。塔塔目前正向通用電氣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和美林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提供軟件服務。塔塔在杭州已經設立了一個軟件開發中心,最近還選擇中太數據通信有限公司作為其在中國的合作伙伴。
“印度制造”挑戰“中國制造”
瓦杰帕伊總理訪華期間,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致力提升兩國貿易總量,希望從2002年的50億美元提高至2004年的100億美元。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印度制造”和“中國制造”涌入對方國家。截至2000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兩國貿易額還不足20億美元。隨著兩國工商企業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跨境貿易,2003年雙邊貿易額可能達到70億美元,明年更有望攀升至100億美元。
印度人口龐大,平均工資較低,原材料價格便宜。這些因素使“印度制造”的競爭力得以加強。以晶片產業為例,市場規模是美國晶片企業將印、中兩國列為生產和研究外包市場的主要原因。兩國人口均已超過10億,巨大的人口資源為兩國未來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盡管中國所實施的稅收優惠舉措和保護性關稅措施可能會促使晶片制造行業的良好發展,但美國企業認為,印度工程師對英語普遍有很強的駕馭能力,并具備在美國軟件和其他信息技術企業中從事研發工作的背景,這些因素自然使得美國晶片制造商越來越依靠印度作為其新型晶片產品開發的大型研究工作基地。1988年,英特爾在印度建立了英特爾印度設計中心,該中心目前已成為英特爾在美國以外地區最大的非制造業務中心。美國企業將晶片研發中心瞄準印度,而非中國。結果,中國在晶片制造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在研究和開發方面卻落后于印度,在高附加價值的業務方面落伍。
軟件開發已經是使兩國共同受益的領域之一。中國認識到印度在軟件開發方面的領先地位,希望能夠引進這方面的專業技術;而印度也希望在中國這個世界增長最快的軟件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預計到2007年,中國軟件市場的規模將從目前的20億美元增長至60多億美元。在這個領域,中國和印度的相關企業之間,競爭可能多于合作。
由于中印兩國經濟增長相近,我們無法回避印度在產業結構與中國相似可能引發的兩國經濟競爭。印度在發展與鄰國經貿關系的同時,他們圖謀地區霸主的雄心也是眾所周知的。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十余年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經濟引擎。我們也不排除,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爭奪中國經濟增長給亞太地區的“經濟紅利”。這從印度公司急于進入中國市場的規模與速度上可見一斑。
印度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巴爾介紹說,很多印度公司想來華投資,平均每個月都會有3至4家印度公司在華設立代表處或開設子公司。他估計,今年兩國貿易額將超過70億美元,到2010年,兩國貿易額肯定能超過300億美元。
有專家分析,印度和中國貿易發展的機會相似,面臨的問題相同,兩國必須要找到能夠互補的產業才能加強合作。同時,競爭也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