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03-11-13 00:09 《中華工控網》原創
“亞洲制造”如火如荼
近二三十年間,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由于已經不能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不得不從發達國家陸續向外轉移。這一過程中,格外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地區,是勞動力素質較高、數量豐富且成本低廉的亞洲。
不僅如此,亞洲地區還有潛力巨大的本地市場。承接了發達國家部分制造業的亞洲,背靠如此廣闊的市場,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在不長的時間里逐步獲取了有力的競爭地位。在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2002年度信息技術(IT)工業百強企業中,高居前10名的,有3家韓國企業、3家中國臺灣企業和1家中國大陸企業。
“中國制造”后來居上
二十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方興未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世界制造業巨頭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如今,“亞洲制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著“中國制造”。
與此同時,外國公司加大了在中國的采購。全球家電巨頭通用電氣已經把中國當作重要采購基地,2001年,這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成品采購量就達到其全球采購額的三分之一。
中國對亞洲市場的重要影響力,以及中國本身突出的人力資源優勢,是吸引世界巨頭前來建廠的兩個重要原因。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產品,已經不單是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它們看好的,不只是13億人口的龐大購買潛力,更有中國市場的輻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
合理競爭實現雙贏
制造業的轉移,是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分工的必然。不過,亞洲、特別是中國制造業的興起,讓美日歐一些人產生了“危機感”,新的保護主義思潮開始形成。
從經濟學上看,亞洲制造業增長和出口擴大的基本原因,是國際比較優勢使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亞洲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可以對其它地區的產業形成刺激,發揮帶動作用。以中國為例,中國眾多的人口,固然能夠生產大量產品,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制造業的增長,不僅創造供給,同時也創造需求。
提升“亞洲制造”含金量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是解決就業矛盾的重要領域,是高新技術的載體,也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對處在工業化中期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制造業發展更是至關重要。
目前,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是在高端領域,這些國家的企業與來自歐美的跨國巨頭比較還有很大差距。
歷史證明,僅僅依靠成本和價格上的比較優勢,不可能真正成為制造中心。專家認為,要想提升“亞洲制造”的含金量,亞洲制造企業應主動努力,力爭早日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從以產品制造為中心向以技術研發為中心轉移,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惟此,才是今后亞洲制造業的突圍之道。
(摘自中國機經網 )